肖庙村村民春节领到小米,心里美滋滋的。本报记者梁越摄村民可随时饮用纯净水,过节还能领到大米等福利,闲暇时还有体育器械可以锻炼……2017年曲堤镇贫困村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村民幸福指数不断上升,人均纯收入达15866元。今年,该镇将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工作机制,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
本报记者梁越
通讯员李经云
村里建起体育设施
村民们喝上纯净水
近日,齐鲁晚报记者来到曲堤镇肖庙村,发现该村大街小巷的道路均得到硬化,车辆行驶起来畅通无阻。“去年自从市派第一书记于海涛来到我们村,村里13条胡同都得到了硬化,下雨天不再泥泞不堪。”肖庙村村民刘翠霞介绍说。
2017年,肖庙村村委办公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增添了乒乓球台、篮球架等体育设施。“闲暇时间,村民可以锻炼身体。”村民刘清成说,去年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还将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搬上村委对面的墙壁,使得整个村子更具特色。
刘翠霞称,以前村民饮用水十分苦涩,接水还有时间限制。后来,驻村第一书记于海涛联系了青岛一家爱心企业,免费为村里安装了直饮机,村民随时可以饮用纯净水。此外,自2017年起,逢年过节村民也领到了福利。“去年八月十五,于书记为每户村民发放了酱油、醋、面条。春节时,每位村民领到五斤大米和五斤小米。这些福利让村民们非常高兴。”刘清成说。
于海涛还在去年为每位10岁以上的村民发放了运动服。“运动服穿起来非常舒适、宽松,干起活来特别方便,大家都特别感谢于书记。”肖庙村书记江连平说。
去年投1100万资金
用于贫困村产业扶贫
肖庙村的种种变化令村民幸福指数不断上升,这当然还离不开曲堤镇政府对扶贫工作的推进。2017年,曲堤镇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仅产业扶贫一项,就针对25个贫困村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达1100余万元,建设蔬菜拱棚、光伏电站、特色养殖场等扶贫产业项目,增加贫困村集体收入并有针对性地对贫困户实施项目分红。同时,投入550万元建设产业扶贫基地。大棚蔬菜种植是曲堤镇扶贫解困的特色性支柱,全年建设扶贫大拱棚47个,投资167万建设高温大棚16个,每亩蔬菜给贫困户带来收入超过5万元。
2017年9月,全镇投入7万余元开展孝善扶贫奖励工作。只要子女签订赡养协议,并将赡养费打到贫困老人“一卡通”账户上,扶贫办在“一卡通”相应位置盖章认可,每位老人最高可获480元额外补助。
2017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866元,是2008年的两倍左右。全镇110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达到市定脱贫标准;25个贫困村基础设施全部达到“五通十有”目标,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今年计划建12个
村级光伏电站
2018年,曲堤镇将继续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深入开展扶贫领域“回头看”,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工作机制,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
曲堤镇将加强对现有的“五通十有”基础设施的日常管护,确保每个贫困村有专人、专岗负责“五通十有”基础设施管护,管区切实落实监督职责,镇扶贫办定期进行抽查评比,做到基础设施管护制度化、常规化。此外,位于曲白路的产业扶贫大项目闻韶农业观光园预计6月份开园,届时可提供几十个就业岗位,适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口就业。
该镇还将巩固现有扶贫产业项目,对高温蔬菜大棚、低温蔬菜拱棚、光伏电站、特色养殖场等扶贫产业项目进行维护管理。按时收取承包费,对扶贫产业项目进行定期管护和维修,提升产业扶贫资金安全。
同时,今年曲堤镇将扩大扶贫产业项目规模,增设新的扶贫产业项目,计划建设村级光伏电站12个、投资800万元扩建曲堤蔬菜批发市场,通过参与项目务工和享受项目分红,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帮扶和带动。
新闻推荐
退而不休的张茂文他放弃触手可及的“铁饭碗”,45年痴迷培育稻种;他广泛传播水稻栽培技术,让亩产小麦不足100公斤的万亩盐碱地变成平均亩产750公斤水稻的粮仓;他74岁退而不休,孜孜不倦为农民增...
济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