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农村集体经济较弱难题,济阳县垛石镇突出问题导向,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探索出了“资产经营型”、“产业带动型”、“服务创收型”等“六型”增收模式。截至目前,全镇已有3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万元。
盘活存量,探索“资产经营型”增收模式。对于村集体统一经营或临时发包的场地、耕地、水面等经营性资产,垛石镇完善承包合同,理顺经营、分配关系,提高闲置存量资产的利用率和收益率,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大杨村整合村内闲置奶牛场,村集体筹资10万余元扩建场地,群众投资新购进肉牛60余头,村集体统一提供场地、技术、防疫等服务,并配专人管理,发栏时按每头牛提取一定数额的管理费,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万余元。
依托特色,探索“产业带动型”增收模式。鼓励村集体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建村集体所有高温蔬菜大棚片区对外承包,拓宽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柳家村大力发展樱桃番茄产业,成立了“柳家红”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村集体投资新建了4个高温蔬菜大棚并承包给村里群众,承包费纳入村集体经济收入,全村每年增收5万余元。
扶贫开发,探索“项目扶持型”增收模式。鼓励村集体结合扶贫开发等相关政策,积极争取项目,集中力量促使贫困村集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垛石镇利用扶贫资金978万元,在西宋屯、姜窑等村新建光伏电站19座,每村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万余元。利用扶贫资金525万元,扶助米桥等17个贫困村新建高温蔬菜大棚20个、大拱棚335个,全部对外承包,每村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5万余元。
组织转化,探索“服务创收型”增收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协调帮扶等形式,村集体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实体,组建劳务输出、家政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为农民提供信息、就业机会等服务,获取收益。
发挥优势,探索“资源开发型”增收模式。垛石镇鼓励各村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以入股、租赁和流转等形式,合理开发利用村内土地、林地、塘坝、道路等资源,多渠道增加集体收入。该镇西屯村村民集资修建农田道路,以租赁的形式租给油田,油田每年拨付5万余元租赁费作为村集体收入。
集中联建,探索“异地置业型”增收模式。对一些位置偏远或受规划限制、村内资源匮乏的村,垛石镇采取镇、村二级共建模式,由镇政府牵头,多村联合筹措资金,集中在县城区、经济开发区等地统一规划建设或购置专业市场、标准厂房等经济实体,产权由乡镇统一管理,所有经营收益全部归村集体,通过物业租赁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本报记者王宝静通讯员张磊)
新闻推荐
立春以来已发9次预警信号,“把人都刮变形了”济南的春天“盛产”大风
15日,济南街头的共享单车被大风吹倒。本报记者左庆摄大风把商家的大广告幕布都刮烂了。本报记者康鹏摄“嗷……呜……嗷……呜……”如果给3月15日的济南来一段音效的话,肯定是这样...
济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