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艳芳演出。
见到67岁的洪艳芳时,她正在家门前打扫卫生。回房拿了灯泡又折回,她踩着凳子更换了邻居们共用的灯泡。跟随她进屋,缝纫机等一大堆行头一下映入眼帘,她指着它们说:“这可都是我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呢!”对陌生人像对亲人
21岁那年,洪艳芳拒绝了三位条件很好的恋爱对象,跟邻村模范生产队队长王继奎结了婚。王继奎的前一任妻子病逝,大她四五岁,还带着一个4岁男孩。母亲批评她“不吃好粮食”,她笑笑说,“您不是说助人为乐是咱家的传家宝吗?我就是要为他们献上一份爱!”她对丈夫知冷知热,关爱有加。对丈夫的儿子体贴入微,以致后来亲儿子开玩笑地说她是“后妈”。
洪艳芳对婆婆百般孝顺,对村里的老人胜似亲人。有位叫郭庆兰的孤寡老人,生活孤独且很困难,她抽空就陪老人拉呱,冬棉夏单及时送上,还常给老人零花钱。她家被授予“县敬老模范家庭”。对于远道而来的陌生人,她也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有一年冬天,德州市一帮农民工修黄河大堤来到她家,她让出新房自己住草屋。每晚早早烧下洗脚水,让累了一天的农民工烫脚。晚间批改完学生的作业,再给农民工洗衣服鞋袜。有人病了,她立马找来医生给予治疗,还将热腾腾的鸡蛋面条送到床头。其中有个董先生一直记得她的好,每年秋天总带上棉絮、花生等礼品,骑车80多公里来看望她。
为邻里街坊制衣一做几十年
1968年9月,洪艳芳任济阳县济阳街道南郭小学教师后,发现不少学生过年了头发还很长。她和丈夫没买过年新衣,省下钱买了一套理发工具,打那起她就成了学生们的义务理发员。她还借节假日义务为村里的乡亲们理发。有个夏日的周日,她一连服务了8个人,连热加累竟晕倒了。醒来后她看到一位老人想理发却不好意思靠近,硬是把他拉到座位上,理好后,还为他刮了胡子。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她常常带工具登门为他们理发。有人去世,她一准安排好手头的工作,及时赶去为其理发,耐心地为其修剪手脚指甲,帮着穿好衣服。
在同大家的频繁接触中,洪艳芳了解到大家希望穿上缝纫机做的衣服,便卖掉自家准备盖屋用的房梁,又借了一部分钱,买了缝纫机、锁边机,开始为邻里街坊做衣服。她从不收加工费,还搭上线和口袋布。每到春夏服装换季和春节,她常常整夜加班为大家剪裁缝补衣服,几十年来从未停止。
带领乡邻播撒欢乐
2016年,洪艳芳内退后,发现村里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县城的邻居们也都上班,根本没时间上街买菜。她就跟老伴儿种了10畦蔬菜,春夏秋季不断,却从来不卖。开始,她登门赠送菜,后来见谁给谁,再后来都习惯了,谁家缺菜,就到她的菜园去摘。对住在县城的邻居街坊,她就大包小包带进城里,然后一家家分送。大伙都亲切地称赞她是一位“助人戒不掉瘾”的“老雷锋”。
精力旺盛的洪艳芳到县城学起了舞剑、打拳、跳大秧歌、广场舞,又四处“拜师”,学习多剧种选段的演唱。为了让更多群众走出家门健身娱乐,她首先在老家组建了广场舞示范队,并陆续到附近村庄以及外镇和城区辅导组建起21个广场舞队,参与队员达600多人。2014年以来,她挑头成立了“济阳街道梦想庄户剧团”,带出了16名优秀的徒弟。为便于大家活动,她先后拿出4万多元退休金,购置了扇子、手绢、光盘、戏服、录音机、音箱、U盘等,免费供大家使用。每天前来找她学戏学舞的人络绎不绝,到了饭点,她就管饭,有从乡村来的学员晚上回不去,她就腾出房间,安排床和被褥,供她们住宿。县里和街道组织的各种义演每次都少不了她的身影。几年来,她参加各类义演800多场,有效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本报记者 刘晓群 通讯员 冉庆亮)
新闻推荐
冻真格!今起8天持续低温最高温在0℃徘徊受冷空气影响,雾霾将逐步消散
21日,市区雾霾严重,不少市民带上防PM2.5口罩出行。记者王汗冰摄刚刚过去的周末,济南天气比较温和,没有摆出“四九”寒天里的高冷面孔。截至21日16时,济南市区最低气温为1.7℃,最高气温...
济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