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新闻 章丘新闻 平阴新闻 济阳新闻 商河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济南市 > 济阳新闻 > 正文

独精“三礼”,卓然经师――― 记明清时期经学大师张稷若

来源:济南时报 2012-08-21 00:35   https://www.yybnet.net/

作者:杨敏实习生张立婷

张尔岐墓 (本报资料照片)□见习记者 杨敏 实习生 张立婷

顾炎武是人们熟知的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诗人。顾炎武曾长期在济南从事政治活动和学术研究,在与他交往的济南人中,他最敬佩的学者是张尔岐。顾炎武曾这样称赞张尔岐:“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

这位受到顾炎武如此推崇的“卓然经师”就是咱们济南本土的一位名士张尔岐,他出生在如今济阳县回河镇的张稷若村。

百姓眼中张尔岐就是“活神仙”

“下大雨刮大风的时候,除了我这块地,相邻的地里的玉米都倒了,但我这片地没倒。”8月13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稷若村的村支书王泽福指着一片立有一块墓碑的庄稼地说。“像这样的情况已经出现了数次。”村子里为何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村民们说这都跟村子里的一位能人有关。这位能人的名字叫张尔岐。张尔岐,字稷若,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经学大师。前面所提古村就是以张尔岐命名的张稷若村。那么,张稷若是什么来历呢,记者来到张稷若村,采访了村子里的村民。

据王泽福介绍,最早他们这个村子不叫张稷若村,而是柳树王村,就是因为在张尔岐家的祠堂院内有一棵号称柳树王的大柳树。在“文革”期间,村名改成了“东风村”,改革开放以后,为了纪念张尔岐,又改成了“张稷若村”。王泽福说,张尔岐,字稷若,号蒿庵,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年,也就是1612年,是明清时期著名的经学家。

在张稷若村,只要一提起张稷若,村民们就一脸自豪的表情,有人说他是活神仙,有人说他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莫过于“剪纸成兵”和“白菜蝈蝈”的故事。

“剪纸成兵”说的是张尔岐为反清复明,以报国仇家恨,用纸剪了许多士兵和兵器放在箱子里,以备时机成熟,放兵攻打清廷。一天,张尔岐外出,忘记锁箱子,家人误将箱子打开,结果箱子里冲出一队手持兵器的士兵,高声喊杀冲上天空。张尔岐在外算知不好,施弄法术,顿时天降大雨,将纸兵淋毁坠地现了纸形,避免了一场大祸。“白菜蝈蝈”则说,张尔岐一个侄女出嫁后,在婆家很是受气。张尔岐便送其一幅白菜蝈蝈画,画中一棵白菜,一只蝈蝈趴在白菜上。张尔岐交代,蝈蝈趴在白菜上,说明是晴天,跑到白菜底下,就要阴天下雨。后来,凭着这幅画,侄女在婆婆家有了地位,也不再受气了。

张尔岐是一位经学大师,这样的传说显然是被赋予了神话色彩,但不可否认的是张尔岐在经学研究方面的造诣和成果。

“蒿庵处士”之墓尚存

村书记王泽福说:“张稷若是我们全村的骄傲,我们村的文化气息很浓郁,考上博士、研究生的能人几乎每年都有。”

王泽福领着记者来到了张尔岐家族祠堂的遗址。如今,遗址上只有一小片杨树林,没有柳树也没有任何地上建筑。王泽福说,在“文革”之前,张家祠堂还好好的,是一个青砖青瓦样子古朴的四合院,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个祠堂被当成了村里的小学教室,在“破四旧”期间,祠堂被拆。

张义龙是张尔岐的第12代传人,他热情地领着记者来到了村子东侧的麦田里。张尔岐和他父亲张行素的墓,就位于这里。

记者走进麦田,发现一前一后有两座墓。前面的墓是张尔岐的,墓前立有一块碑,碑上刻有:清故士张君张稷若之墓,落款为:翰林院庶吉士王汝弼。

张行素墓前的石碑为上下两截,上半截上刻着:明故将士左郎龙溪张公墓志铭。这显然是一块墓志盖。下半截则是密密麻麻的小字,显然是张公的墓志铭。

张义龙告诉记者,张尔岐和其父亲的墓原本位于陈玉寨村东,1970年因修筑济阳至太平的公路,两座坟墓一起迁到了如今的位置。另据记者了解,在当年迁墓的过程中,曾出土了墓志盒以及墓志盖,墓志盖上写着“清蒿庵处士张长公自叙墓志”,还有锡酒壶、宜兴壶各一把,石砚一方,泥制火炉一个,以及酒杯数个。

张义龙说:在张稷若村,关于张稷若的神话传说还有很多,比如,在他的庇护下,整个古村,三百年来,都没有遇到大旱大灾,周边的村子下冰雹,但紧挨着张稷若村却毫发无损。还有像前边说的庄稼地里出现的奇异现象,据说发生过多次,村民就自称经历了三次,至于原因没有人能说清楚。

稷若自称:住在草屋里读书的人

39岁时,张尔岐取用《诗经》中“菲我伊蒿”之句义,自号“蒿庵”,谓“蒿庵处士”,意思是住在草屋里读书的人。立誓绝不出仕做官。康熙曾经三次请他做官,担任国家文学方面最高的官,他都推辞说家有老母亲要照顾不能去。张稷若出生在明朝末年,在他27岁那年清军入关,为了抗清护国,张稷若的父亲率领乡邻与清军抵抗,结果被清军所杀。一时间,国仇家恨接踵而至,张稷若决定弃笔从戎,为国效忠、为父报仇。但当他看见年迈的母亲无人侍奉时,才慢慢抑制住内心的悲愤,开始教授乡里,研读经史,经过三十九年的苦心钻研,终于成就了一代经学大师。

张尔岐46岁那年,在章丘,经朋友介绍与顾炎武相识,两人相谈甚欢,遂订交为友。后来,顾炎武在谈师论道时评价张尔岐:“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并将自己所著《音学五书》寄给张尔岐,征求意见,而且在其巨著《日知录》停丧、丧礼等条目中,详细地转载了张尔岐的学说。

张尔岐62岁的时候,受聘到济南参加纂修《山东通志》。“通志”是省级志书,张尔岐能受聘担当此任,可见他的才学与名气确非一般。

他一生在研究经学上有很大的成就,尤其对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等历史典籍有研究。著有《易经说略》等著作,并参与纂修《山东通志》。他的研究独辟蹊径且卓有建树,在《辞海》、《辞源》及《中国人民大辞典》中均有介绍。

济阳文化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任宇告诉记者,张稷若可以用五句话来描述:一是平民学者,二是经学大师,三是文化使者,四是自学成才的楷模,五是性情中人。对于经史的深入研究,让张稷若更加谦卑,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利用满腹经纶来谋取更多的利益,而是更多地去帮助别人。据记载,张稷若家庭并不富裕,他像样的遗物,只有一个砚台和几本著作。而在他亲手所写的遗嘱中,最主要的就是让他的儿女们照顾好多病穷困的哥哥嫂嫂。以及重视教育,决不能放弃读书。张义龙告诉记者,张家的后裔很多文人,家里干教员的不少。

无愧“卓然经师”之名

张稷若墓留存至今已经有四百年,文革时期也未受到任何损害,那应该怎样让张稷若墓保存完整流传下去呢?

回河镇镇长卢波表示,张尔岐是一位著名的经学大师。8月18日,是张尔岐诞辰四百周年纪念活动,借此机会,市政协、市社科院、济阳县政府领导,及山师大齐鲁文化研究专家以及社会各界文学爱好者成立张尔岐研究会,对张尔岐的一生及其著作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整理《张尔岐全集》。另外张尔岐的墓碑在一片庄稼地里,虽然四百年没有大的损坏,但为了张尔岐墓能一直保存完整,只要一申请下土地,镇里将投资建新的张尔岐祠堂。

张氏祠堂是张稷若先生的,为什么经常祭拜的有姓高的、姓王的人?原来张稷若原来有位启蒙老师,名叫王武霞,他身有残疾,书写很不方便。在他去世后留下了很多难以辨认的书稿,张稷若就帮老师整理书稿,结集成册。济阳学者任宇告诉记者,王武霞留下的书稿整理起来非常难,张稷若花费了4年时间,给老师整理出一本书,后来叫《王武霞文集》。现在的祠堂是王家感恩张稷若而立的。无论是传说中不可思议的故事,还是史书中的记载,张稷若都是一位知识渊博并且重视教育,并且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帮助别人影响别人的经学大师。

数百年来,他的事迹被人们传颂,他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古村,影响着这一带的人们。张义龙说:“作为张稷若的后人,我们感到很自豪,不管到哪儿去,人们都很尊重我们。”

虽然张稷若终生没有出仕为官,但由于他突出的学术成就,以及“卓然经师”的美称,一直流传于后世。在他去世后的康熙四十一年,就有陆、黄、章、杨、陈五位,在济南做官的有识之士倡议并筹资修建了“济南蒿庵书院”,地址就在泉城路西首路北附近,以此来表达对张尔岐学术的成就,以及人格风范的敬仰和纪念。

新闻推荐

将“狮子张”牌土豆推广出去

“第一书记”尹相华(右)在后张村了解农业生产情况 见习记者韩璐莹 摄“要致富,先修路”,道路问题将得到解决后,如何带动村民致富又成了尹相华考虑的问题。今年先种上50亩土豆大棚尹相华告诉记...

济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独精“三礼”,卓然经师――― 记明清时期经学大师张稷若)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