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新闻 章丘新闻 平阴新闻 济阳新闻 商河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济南市 > 济阳新闻 > 正文

老艺人仅剩13人,年轻学习者才2人垛石“迷戏”遭遇传承危机

来源:济南时报 2012-06-12 08:31   https://www.yybnet.net/

作者:张勇摄

“迷戏”靠老艺人在支撑本版照片均由记者张勇 摄

利用等待戏友化妆的时候,李如臣开始和司琴手合戏。李如臣老人用牙签描眉□本报记者 李栋印

实习生 姚东舒

离麦收还有几天的时间,济阳县垛石镇于良民村村民李如臣在家里悠闲地哼着《回龙传》。今年 76岁的李如臣是一名“迷戏”艺人,“迷戏”曲目《回龙传》是他的最爱。“迷戏”是垛石镇传统地方小戏。如今,表演“迷戏”的老艺人全镇仅剩13名,学唱“迷戏”的年轻人全镇仅有2人,“迷戏”面临失传绝境。

【回忆往昔】

“迷戏”很流行,常巡回表演

5月27日上午10点,记者来到李如臣家,一说起“迷戏”,他便打开了话匣子。“我从十六七岁就开始学‘迷戏\’,这种戏当时很流行。当年因遭遇自然灾害,为了谋生计,跟着师傅学起来的。”李如臣告诉记者,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他是“迷戏”里青衣、花旦的名角儿,整个戏班子经常在垛石镇、新市镇甚至周边的章丘以及莱芜等地搭台子“巡回表演”。当时村里人除了种地,就喜欢听“迷戏”。演员唱得投入带劲,观众听得也认真,晚上还有跑上一二十里路赶去听戏的。如今,会唱“迷戏”的大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

【现场演绎】

高龄戏班40年后重演“迷戏”

在于良民村56岁热心人刘子平的帮助下,李如臣从附近村庄找来了司鼓手范传德、坠琴手范传玉、“小生”王怀君,他们连同李如臣一起临时组建了一个“迷戏班子”。

伴随着音乐,李如臣清了清嗓子,合着“迷戏班子”打起的节奏,娓娓唱来。他扮的是《回龙传》中的王宝钏,虽没有表演服装和扮相,但从一颦一笑中,仍可见他曾经的风采。据了解,这4名老人组成的临时戏班子平均年龄高达80岁,他们已经有四十个年头没聚在一块练唱过了。

范传玉告诉记者,在“迷戏”的伴奏乐器中,除了指挥用的司鼓,打节奏用的梆子外,最核心的还数坠琴。他手里的这把坠琴用了五十年了,是蛇皮做成的。“只有蛇皮或是蟒皮做的坠琴才能拉出‘迷戏\’独特的音质,无论阴天下雨,都不会变调。”范传玉介绍,当年盛行“迷戏”时,乐器加工点生意兴隆,如今几乎找不到一家卖坠琴的地方了。

【陷入尴尬】

“迷戏”后继无人,遇失传困境

“当年我们除了喜欢‘迷戏\’外,还把它当成了谋生计的一条路。”全镇唯一的专业司鼓手范传德告诉记者,现在唱“迷戏”是挣不了钱的,也无人表演。他的儿子和村里的多数年轻人一样,外出打工挣钱,就算想要在家里学司鼓,也耗不起时间,放不下谋生计的重担。

目前整个垛石镇学唱“迷戏”的年轻人仅有刘子东和从事教师工作的温晓娟二人。刘子东告诉记者:“我从去年开始向村里的老艺人学唱。因为我搞塑料大棚,生活上还算宽裕,出于爱好,想要把‘迷戏\’学好。”而很多年轻人虽然喜欢“迷戏”,有想学唱的念头,但多因为经济方面的压力只好作罢。曾经风靡一时的“迷戏”正在面临失传的严峻困境。

【戏迷期待】

剧本台词整理成册,专业人士谱曲

刘子平说,“这种流传于鲁北的地方小戏灭绝了太可惜,不仅是它的唱腔,伴奏乐器坠琴和司鼓也需要年轻人去关注,去继承。”这位“迷戏”传承工作的热心人是垛石镇于良民村的乡村教师,他年过八旬的父亲也是名“迷戏”老艺人,因此,刘子平对于“迷戏”有着独特的感情。

对于目前“迷戏”传承的困境,刘子平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希望趁老艺人尚能唱曲的时候,将‘迷戏\’的台词整理出来装订成册,为后人记录下这种宝贵的民间文化艺术。同时希望专业谱曲人能够为‘迷戏\’剧本注上曲目。”

碰到喜欢“迷戏”的年轻人,刘子平都推荐他们去向老艺人学习。他也希望更多的社会人士和文化工作者能够和“迷戏”艺人们合作。

【专家建言】

关键是如何破解学习者的生计问题

“民间文化的传承需要多方介入,民间的力量很重要,比如鼓励企业或个人资助筹建专业的民间文化机构。而目前,这种民间机构在我国寥寥无几,且面临资金、运营等方面的难题,成熟的民间文化运作机制亟待完善。”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付晓青介绍,在德国,以知名企业等大财团作为资金支持的民间文化机构已相当成熟,资金雄厚的企业往往也有着强烈的社会公益责任心。因此,民间文化机构可以在强大的资本支持下,专注于更多的文化传承工作。

“民间老艺人以及有兴趣的学习者往往面临着生计问题,他们或许对这项民间文化很感兴趣,想好好学,但养家糊口往往会阻断他们的行动。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破解学习者的生计问题。”付晓青说。

据了解,日本古典戏剧“狂言”的文化传承者在日本被授予“人间国宝”的称号,根据官方较完善的评定标准选出,享受优厚的经济待遇和荣耀的社会地位。此外,在国家出资筹办的“狂言”培训机构,学习者可以在一至两年后登台演出,并赢得可观的收入。现在,很多的日本年轻人都要买票去看“狂言”了。

“相关文化部门的重视程度事关民间文艺生命力的延续。近年来西藏当地的媒体和文化部门利用文字、录音、摄像等形式把珍贵的民间文化记录下来,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付晓青表示。

【相关链接】

“迷戏”:扮相如京剧,唱腔似吕剧

“迷戏又叫‘四合腔\’,唱词简单易懂,以民间家庭琐事为多。演唱时多为一生一旦。服装和扮相和京剧是一样的;唱腔节奏感强,旋律优美,有人认为是吕剧的前身。”

“迷戏”文化爱好者刘子平告诉记者,“迷戏”起源于清末,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济阳县垛石、新市等鲁北一带比较盛行,上世纪五十年代是“迷戏”最辉煌的时期。而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迷戏”逐渐淡出鲁北农村的舞台,只有偶尔听到老艺人哼起“迷戏”调子时,鲁北村民才会依稀感到耳熟。据刘子平介绍,当年能够登台表演的迷戏老艺人健在的仅有13名,且大多在80岁左右。

据介绍,迷戏多口口相传,作为鲁北民间曾经广为流传的地方小戏,有关它的历史并无法从史料中获知。据介绍,去年十一月份,垛石镇“迷戏”已申报第二批济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逐级审批中。

新闻推荐

仨“90后”一夜抢劫俩的哥3人租车从河北来济南玩,途经济阳时抢了500元

作者:李栋印实习生杨敏▲警方将嫌疑人刘某冬抓获□本报记者 李栋印 实习生 杨敏3名“90后”一起租车从河北来济南玩,途经济阳时,他们一夜间抢了两辆出租车,涉案金额500多元。不到一天,济阳警...

济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老艺人仅剩13人,年轻学习者才2人垛石“迷戏”遭遇传承危机)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