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明霞
写下这个题目,我有点心虚与忐忑。
35年,一个人能从襁褓中的婴儿长成伟岸强壮的中年人,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脊梁”。 《嘉峪关日报》,从1984年创刊至今,已然走过了35年的历史风烟。这35年中,不乏嘉峪关日报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励志创业的故事,不乏中流击水、奋楫者进激情创新的实践,更不乏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坚守与传承感人肺腑的事迹.......而我,一个7年前才入职嘉峪关日报社的“新兵”,写《嘉峪关日报》35年的历史,确实有点自不量力和贻笑大方之惑,怎能不产生心虚与忐忑之感。
所幸,我的专业是新闻,入职后一直从事编采工作,且从2017年11月起,我被单位安排编纂《嘉峪关日报社志》,由报社退休老总编鲁廷文指导,经过一年多潜心查阅资料和听老一辈报人口述历史,我终于厘清了报社这段与时代同频共振、创新不断、自我迭代的历程。透过历史的眼眸,我站在岁月的肩膀上远眺,又无端生出一种“舍我其谁”的豪情。翻开30余年的报纸,我一下子有了“故纸堆里亦有乾坤”的惊喜发现。
沐浴在30余年的历史河流中,我有种“如遇故人”的感觉。它像一位博学睿智的智者,引领着我去探究那段风云际会的过往。《嘉峪关日报》的创刊源于一份市政协委员的提案。1983年12月,在市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期间,李守义、徐永久、康业荣、卓航四位委员联名提出了《关于创办嘉峪关报》的提案。这一提案被确立为政协本次会议的提案后,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将办报任务交市委宣传部进行。当时的嘉峪关并不具备办报条件,参与创办《嘉峪关报》的退休老同志李思明曾用“三无一缺”概括当时的情况:一无办报专业人员,二无办报办公地点,三无印刷条件,四缺少经费。虽然条件不具备,但这些由市委宣传部和全市有艺术特长的人员成立的临时编纂人员,没有丝毫动摇和气馁,他们发挥“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的不服输精神,着手筹备办报。“不为困难找借口,只为成功找办法”,请甘肃省著名书法家王维德先生为报纸题写报名;把市志办赵祥文同志借调到宣传部画样板纸;请市文化馆雷德龙为四版副刊设计《花海》刊头;没有印刷厂,就把稿件和版样送去玉门石油工人报印刷……
终于,1984年7月12日,套了红色报头的《嘉峪关报》印出来了!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份由非专业人员办出的报纸,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市民的赞誉“像一份正规报纸!”。我将目光定格在第一张《嘉峪关报》上,它四开四版,一版为本地要闻,编发市内外重要新闻;二版为本地综合新闻;三版为文史知识、生活常识、政策理论等;四版为文艺副刊。尽管当时的排版和印刷有些粗糙,但已经颇具正规报纸的样态。《嘉峪关报》的创办是嘉峪关市人民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的创刊不啻于一声惊雷,划破雄关寂寥的夜空,为雄关人民带来精神食粮。自此,嘉峪关人民有了属于自己的报纸。
1984年10月4日,鲁廷文从甘肃日报社调到嘉峪关报,任嘉峪关报副总编辑,报社有了“专业的”办报人员。1988年8月,嘉峪关报社从市委宣传部分离出来,开始独立工作。
《嘉峪关报》创刊初期,不定期出刊。1985年6月,改为旬刊,十天刊出一期。1987年7月,改为周刊,周五出刊。1991年7月,改为周二刊,分别在周二、周五出刊。1996年1月,改为周三刊,分别在周一、周三、周五出刊。2000年1月,改为日报,周一至周五出刊。至今,报纸刊期未变。从不定期的刊物到定期稳定的连续出版物日报,《嘉峪关报》日益朝着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在报纸印刷方面,初期,报社没有印刷厂,1984年7月至1986年10月,先后委托酒泉县印刷厂和玉门石油工人报印刷厂印刷。为了让大家及时看到报纸,负责送去印刷的人员都是亲自盯着印刷、校对,报纸印刷完后,连夜赶回嘉峪关。由于路途较远和交通工具不便,报纸的印刷问题一直困恼着报社领导。1986年1月,主管宣传文化工作的市委副书记孙一峰根据报社申请,召集分管副市长及市计委、经委等方面领导开会,研究解决《嘉峪关报》印刷问题。会议达成共识,嘉峪关报社不再单独办印刷厂,而由嘉峪关市印刷厂承担《嘉峪关报》的印刷任务。市政府给印刷厂拨付10万元财政资金,帮助购买设备。经过半年多紧锣密鼓的筹备,1986年10月18日,第一张铅字排版、平版印刷的《嘉峪关报》,由嘉峪关市印刷厂印出。1988年1月,市政府决定,将嘉峪关市印刷厂从市二轻公司划归嘉峪关报社,承担《嘉峪关报》印刷任务。1990年10月,报社与印刷厂通过调查,决定采用最先进的电子排版和胶版印刷技术代替铅字排版和平版印刷。1992年9月17日,电子排版和胶版印刷正式投入使用。从这一天开始,《嘉峪关报》的印刷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开启了“光与电”印刷的新时代,报纸的印刷质量和印刷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2002年,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方圆印业有限公司出售给个人,成为民营企业,继续承担《嘉峪关日报》《雄关周末》等报纸印刷任务。
在办公处所方面。嘉峪关报筹备时期,市委在市委办公楼(老政府院内:新华北路17号)指定了三间房作为报社办公用房。随着报纸业务的快速发展,报社各科室日益完善和规范,三间办公用房已经不能满足报社业务的发展需要。1992年3月,经过市政府协调,报社租用嘉峪关市医药公司办公楼三楼共9间房子,作为办公用房。1993年,嘉峪关报社办公大楼立项,以财政拨款为主,加上报社适量自筹,投资160余万元,在建设西路10号建设占地3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920平方米,高五层、砖混结构的办公室一座(含车库);1994年10月,报社办公大楼建成投入使用。自此,嘉峪关报社有了自己的办公大楼。
2000年,对报社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2000年1月,《嘉峪关报》改周三刊为日报,周一至周五出刊,完成了规范化、标准化日报的最后一步。2000年1月14日,《嘉峪关报·影视生活周刊》创刊,初期的《嘉峪关报·影视生活周刊》主要承担了报道经济生活和影视娱乐的功能。同年10月1日,《嘉峪关报·影视生活周刊》更名为《雄关周末》。《雄关周末》是《嘉峪关报》的子报,是一份综合性都市报,它与《嘉峪关报》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之发展态势。《雄关周末》,这份以“民生立报”为宗旨的报纸,内容包罗万象,既有本地信息,亦有国际国内信息,囊括了经济、文化、生活、娱乐、社会、环球等方方面面信息,可谓是嘉峪关人精神生活的“百科全书”。新生事物一开始不被人们所了解,这是规律。为了让市民认识、了解《雄关周末》,报社从领导到员工,在周末时间都去市区繁华地段介绍推销报纸,在全体人员的努力下,《雄关周末》开启了“一纸风行”的历史,成为嘉峪关人案头常备的精神食粮。还有一件事值得铭记,2000年10月1日,《嘉峪关报》由四开四版改为对开四版,完成了由“小报”到“大报”的华丽转身。
2002年1月1日,《嘉峪关报》正式更名为《嘉峪关日报》,同时更换报头题字,由时任市委书记张开勋题写。
2009年,对报社来说是另一个具有继往开来意义的一年。2009年7月,市政府投资40万元,嘉峪关日报社自筹38万元,建成新闻电子采编系统,报社聘请北大方正技术人员对编辑人员进行培训,编辑人员很快掌握了汉字录入和电脑排版技术,从此采编人员告别了纸和笔,踏上了“光与电”的采编之旅。同年7月29日,《嘉峪关日报》实现了正式彩印,黑白“表情” 的报纸变得生动而绚丽。2009年,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嘉峪关新闻网上线。2009年5月7日,嘉峪关新闻网正式上线,成为全市唯一的新闻类网站。嘉峪关新闻网的上线运营,迈上了“数与网”的新跨越。
2013年开始,嘉峪关日报社迈进了探索融媒体发展的新时代。2013年,报社学习外地经验,尝试探索新业务,报纸与视频联动, “云拍”技术上线。这项被称之为“打开报纸看视频”新技术由于不成熟,设备不完善,半年后停止运营。2014年,报社着力加快融媒体建设,整合资源, 实现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形成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齐头并进的“立体式”宣传报道新格局。2014年7月24日,嘉峪关新闻网官方微信正式启用。2015年5月,与北京“今日头条”合作联合打造“嘉峪关新闻头条号”。2016年8月,与新华社合作联合打造的“新华社@嘉峪关”。2018年元月1号,嘉峪关日报手机客户端上线,使得报社新媒体平台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由“相加”到“相融”,嘉峪关日报社已经搭上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快车,进入了融媒体快速发展时代。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在报社历届领导和全体员工倾力持续奋斗下,从创刊初期不定期出版,到成为连续稳定的新闻出版物日报;从四开小报到对开大报;从传统铅印到激光照排印刷;从纸笔编采到现代编辑平台;从黑白版到彩版的华丽变身;从强化互联网思维到深耕新媒体建设,《嘉峪关日报》经历了“铅与火”的打磨、“光与电”的锻铸、“数与网”的转型。35年风云一纸书,从铅与火、光与电到数与网,35年的时间河流,见证了嘉峪关日报社人中流击水的创新激情,也映照着其矢志不渝的不变初心。
一卷历史,定位时空坐标;一腔热血,传承雄关精神。35年青春正盛,站在时间的交汇点上,抚摸着一张张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报纸,感叹着融媒体的快速发展,“打开手机看报纸”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未来的报纸会是什么样子?人民日报为创刊70周年制作的微视频《畅想——未来的人民日报》中,畅想“未来,在空气中挥挥手,就可以阅读人民日报”“未来,人民日报的材料或许是可以吃的”, 这是一颗颗希望的种子。这么快的发展速度,让作为“新闻小兵”的我又生出“本领恐慌”的忧患,在“时光飞逝,时不我待”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如何扛起肩上的责任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
逐浪峰巅豪情在,又见春风卷潮来。我坚信,历史总会眷顾每一个怀揣梦想与坚定前行的人。“把昨天耕耘的那一滴滴汗水,化作今日补钙的盐粒,积蓄在明天继续前行的路上,报业就大有希望”。只要我们坚持守正创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韶华,做追梦路上坚定的奋进者与搏击者,就能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业绩和辉煌!
新闻推荐
“12345”台席热线故事之179期别让报警器成为“扰民器”
如今,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电动车、电动三轮车的身影时时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们已经成为大家短距离出行的必备交通工具。一些...
嘉峪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嘉峪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