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多进
嘉峪关西郊,国道312线一侧,有八棵杨树一字排开,郁郁苍苍。这是20世纪五十年代初,新中国第一代养路人郑占乾和一批养路工人种下的。“八棵树”在岁月的风吹雨打下,枝繁叶茂,折射出嘉峪关儿女扎根戈壁的奉献精神。
“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这是昔日嘉峪关恶劣环境的真实写照。嘉峪关地处戈壁荒漠,风沙、盐碱、干旱相当严重,年降水量为88.4毫米,而年蒸发量达2002毫米,植树造林十分困难。在如此荒凉之地,怎能有如此旺盛生命力的八棵杨树?这要追溯到1952年初春,风沙弥漫,乍暖还寒,新中国第一代养路人郑占乾在工作之余,号召职工和家属在简陋的道班工房前种下了一排杨树,以阻挡风沙对房屋的侵害,他们用炉棍和铁勺挖开坚硬的砂土,把刚刚返青的杨树枝条埋了进去,不曾想,这些枝条从那时候起,就把稚嫩的根系扎进了戈壁,在一代代养路人的精心呵护下,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岁月更替,几经沧桑,后来剩下了八棵。
“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戈壁四周看不见一丁点绿色,沙土吹起来的时候,就想着能有棵树,阻挡一下风沙。”在郑占乾老人的记忆中,种树在当时显得尤为迫切。
“我当时心里时时刻刻想着多栽几棵树,一来盼望着这些树长大后能阻挡风沙,给光秃秃的戈壁滩增添几分绿色,二来也是把我们这一代养路人的痕迹留在这片土地上,当大家看到这些树的时候,就会想起曾经的养路人在这片土地上奋斗过。”郑占乾老人当初的想法朴实而单纯,他怀着一颗执着的心,克服种种困难,在戈壁滩上栽下一棵棵小树苗,同时,也将希望种在了这片干涸的土地上。
这些小树苗,在郑占乾老人的呵护下,倔强地挺立在风沙中,顽强地守卫在公路一旁,像一座座丰碑,记录着那个时代的历史,也见证着一代代不屈不挠的嘉峪关人勇于拼搏、敢于奋斗的精神品格。
在“八棵树精神”的激励下,一代代嘉峪关人坚持义务植树,绿化戈壁。从1995年以来,嘉峪关市连续23年开展“绿化年”和争创“花园式单位”“绿化达标小区”等活动,在戈壁滩上植绿播绿,使昔日荒芜的戈壁变成生机盎然的绿洲,充满活力和希望。
寒来暑往,冰雪风雨,八棵杨树在狂风肆虐风沙走石的恶劣环境下,依然巍然屹立,枝繁叶茂。其茁壮成长的背后,是一代代养路人克服重重困难后的精心栽培和艰辛付出。而历经岁月沧桑积淀下来的“八棵树”精神,是三十万雄关儿女不懈奋进的动力源泉。在“八棵树精神”的激励下,一代代雄关儿女不忘初心,坚持植树造林,缔造了戈壁滩上的绿色奇迹,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书写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辉煌成就和非凡历史。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多进)为进一步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和全域全城无垃圾创建工作成效,9月14日,市委副书记、市长丁巨胜带头参...
嘉峪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嘉峪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