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玲
“魂断最是春来日,一齐弹泪过清明”。自古以来,每逢清明节,人们总会以烧纸钱、点香烛等祭祀形式,寄托对先人的哀思与怀念之情。今年嘉峪关市在城区范围内设置了46处祭祀点、300个焚烧炉,让市民文明祭祀有处可去。
据了解,以往每到清明节前后,不少市民都会在小区外、绿化带和广场等公共场所焚烧冥纸,既存在安全隐患,也影响城市环境。为了解决这一难题,2018年清明节,嘉峪关市严禁在城区范围内随意焚烧纸钱,倡导市民文明祭祀,同时,市环卫局联合桑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统一制作了300个祭祀焚烧炉。
“这个焚烧炉采用新型的环保材料,不仅耐高温而且还很环保,焚烧之后的灰烬都装在这个抽屉里,方便清扫……”桑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郝博指着沿街摆放的祭祀炉向记者介绍道。
“小小炉子作用不小,不仅减轻了我们的工作量,还能引导大家文明祭祀,巩固嘉峪关市创城的文明成果。”市环卫局环卫作业服务中心主任王小英对焚烧炉的作用大大点赞。
“安置这祭祀焚烧炉,就是为了咱们的城市环境干净一点儿,这样既祭奠了先人,又干净卫生,是个好事!”市民丁惠芬告诉记者。“有划定区域还有焚烧炉,政府想得很周到,我们也应该自觉遵守。”市民刘志勇先生说。
据了解,这些焚烧炉将在清明等重要节日,由环卫工人在沿街各主干道、住宅小区附近统一摆放焚烧炉,满足市民的祭祀需要,进一步减少焚烧祭祀物品对环境的污染,防止未燃尽的祭祀物品引发火灾。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巍通讯员张强)记者从市文明办获悉,嘉峪关市“最美雄关人”宋玉凤荣登3月“中国好人榜”。据了解,3月“中国好人榜”是由中央文明办于3月30日在河南商丘主办的“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
嘉峪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嘉峪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