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 破九曲之作
高 适
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
作气动山河,扬军大旆(pèi)翻。
奇兵邀转战,连弩绝归奔。
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
头飞攒万戟,面缚聚辕门。
鬼哭黄埃暮,天愁白日昏。
石城与岩险,铁骑皆云屯。
长策一言决,高踪百代存。
威棱慑沙漠,忠义感乾坤。
老将黯无色,儒生安敢论。
解围凭庙算,止杀报君恩。
唯有关河渺,苍茫空树墩。
唐玄宗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高适经田梁丘推荐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为掌书记。第二年五月哥舒翰破九曲,高适作此诗为贺。题中九曲指今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东河曲一带,本唐地,属廓州。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蕃和亲,吐蕃用贿赂鄯州都督杨矩之计请得河西九曲之地,以为金城公主汤沐之所,从此便以九曲为跳板,不断寇犯唐边,双方多次交战,最后哥舒翰攻破吐蕃,恢复九曲之地,自此陇右平安。这首诗就围绕九曲战事,以雄伟的气势渲染描绘了九曲激战场面,热情歌颂了哥舒翰收复九曲的英明决策和历史性功绩,同时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理想。李员外,为哥舒翰行军司马,名不详。
高适(公元700—765年)字达夫,渤海蓨(tiáo)(今河北景县南)人。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举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十二载(753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表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安史之乱”后,先后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后官至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候。卒谥忠,著有《高常侍集》。
诗的开篇起笔破题:从遥远的西北前线传来了哥舒翰攻破吐蕃收复河西九曲的消息,诗人心潮起伏。此二句同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有异曲同工之妙。以下四句写唐军声威:旌旗翻卷,号角齐鸣,出征将士威武雄壮的气势和声威如地动山摇,势不可挡。将帅巧出奇兵,袭击敌人,战士勇武非凡,连发弓弩割断敌人的归路,很快包围了敌人。这是正面写唐军的英勇善战。“泉喷”以下六句写敌人失败的惨状,侧面烘托唐军的勇武:死伤敌人的血像泉水般喷涌,狂风怒卷像驱赶那死虏的阴魂;活着的敌兵头顶箭戟飞舞,一个个反背而缚束手就擒被押往唐军营门。“鬼哭”二句进一步渲染战场氛围:一场鏖战,尸横遍野,血流漂橹,阴云笼罩,鬼魂哭泣,白日为之无光,天地为之昏黑。唐军铁骑如云,勇夺石堡城等险要地势,赢得最后胜利。这一段写激战,渲染唐军所向披靡的声威,有摧枯拉朽之势,歌颂将士勇猛善战和为国捐躯的精神。
以下转写哥舒翰的功绩。“长策一言决,高踪百代存”六句写哥舒翰坚毅果敢一言决胜,提出安边之策,一举收复九曲,声威震慑大漠,忠义感天动地,久经沙场的老将为之失色,妄加评论的儒生为之结舌,其高卓的功绩将世代永存。“解围凭庙算,止杀报君恩”,诗人认为:解除边患要凭朝廷决策筹划,制止杀戮才是报效君恩。战争是为了“解围”,为了“止杀”,为了永久的和平与安宁。最后两句“唯有关河渺,苍茫空树墩”以景结诗,意思说这次九曲大胜使边防廓清,万里无警。放眼望去,敌之树墩城(故址在今青海西宁)在苍茫的背景下亦为之一空。
高适与岑参同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并称“高岑”。盛唐时期,文人追求功名是人生重要的价值取向。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侧重于国家和天下的选择。一部分文人挑选了出塞和从军入边,渴望立功边疆,功成名就。高适曾多次出塞,长期漂泊,从军多年又驰骋沙场,对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有着切身感受。他的边塞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形象生动,多以幽蓟、河西即今河北北部及内蒙古、甘肃西部等地的战争生活为题材,抒发了将士们立功绝域,慷慨报国的豪情壮志,表现了诗人“万里不惜死,一朝得功名”的政治抱负,反映了时代的主旋律,体现了盛唐的时代精神。《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就是高适优秀的边塞诗作之一,全诗以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并用,气势豪迈,慷慨深沉,诗歌形象鲜明,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爱国热情,构成了恢宏壮丽的边塞诗画卷。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米开石)3月19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唐晓东带领部分人大代表就嘉峪关市公共体育设施配备及运行情况进行视察并出席座谈会。副市长何正义一同视察并参加座谈会。视察组一行先后来到东湖、...
嘉峪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嘉峪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