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川行奉送 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 参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天宝十三载(754年)秋,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节度判官。是年封常清出师西征,这首诗就是送别时写的。走马川,即今新疆轮台西玛纳斯河。金山,指阿尔泰山,此处泛指塞外。车师,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都城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市北)。后分为前、后两部,皆属西域都护。
岑参的边塞诗善于写异域情调、边疆风光,突出边地的寒冷阔大、奇异瑰丽。这首诗通过描写冰天雪地、飞沙走石、严寒气象等恶劣环境,创造了一种雄奇豪壮的境界,表现戍边将士炽热昂扬的情志,不畏艰险的征战生活,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
开篇五句以“君不见”领起,写风沙的威力:走马川黄沙万里,狂风怒卷,沙土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昏黄混沌的世界。到了夜晚,狂风像发疯的野兽一样,咆哮怒吼,暴虐无比,以至于满川斗大的乱石被刮得四处滚动。这几句除了写场面的险恶外,由于着意写狂风的威力,使得诗歌充满劲健之气,给人以豪壮之感。
“匈奴”以下三句写在月黑风高之夜,“匈奴”(借指敌人)卷起“烟尘”,越过“金山”,向唐军发起进攻。报警的烽烟伴随着敌人的铁蹄卷起漫天尘土。森严壁垒的唐军,众志成城,出师西征。“将军”三句正面写唐军连夜反击,场面十分紧张生动:将军夜不解甲,身先士卒;寒风扑面如割,众将士顶风冒雪,衔枚疾进,不闻军声喧哗,唯有戈矛相碰之声。诗人以出人意表的夸张比喻,将大军夜行的场面描绘得神形毕现。“马毛”以下三句再从侧面着笔:战马在寒风中奔驰,蒸腾的汗水在马毛上立刻凝结成冰,室外滴水成冰,幕中砚水冻结。诗中通过细节描写,突出将士们不畏严寒,纵横驰骋的英雄气概。最后三句写来势汹汹的敌人在同仇敌忾、一往无前的雄师面前不敢接战、望风而逃,西征将士凯旋而归,献捷于西山。这既是美好的祝愿,也是顺理成章的结局。
全诗写景博大浑浩,充满坚劲之力;写人飒爽英姿,透出雄壮之气。诗歌情感豪壮,奇语频出。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促,与紧张激烈的征战生活和将士们的高昂斗志互为表里,充分体现了岑参诗歌语奇意奇,峭拔劲健的鲜明特色。
岑参渴望立功边塞,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他一生两度亲自到西北边疆,前后有五六年之久。期间沿丝绸之路度陇头,穿河西,出阳关,过流沙,对西部边塞特有的风、沙、奇寒等自然现象和边塞军旅生活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他的边塞诗真实地记录和描述了河西走廊至西域的地理环境、生态气候和自然风貌,生动地再现了西部边疆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了深厚浓郁的生活气息,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千年之后,重读他的诗,仍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更有真切的体会和特殊的感受。
新闻推荐
李小娟新春佳节,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牺牲假期,只为让游客享受到便捷的服务;他们没有假期,却始终拥有一份对岗位的坚守;他们没有四季,只有两季,您来就是旺季,不来便是淡季……大年初三,像往常一样,嘉峪关文物景...
嘉峪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嘉峪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