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芯电子芯片生产车间。
怡人春色。
南流桥上献祥龙。
池州长江大桥。
山乡春色。
鹤腾升金湖。
游客在景区漂流。
湿地家园升金湖。
呵护山水土气 实现绿色发展
绿色是池州的底色,生态是池州的优势。天蓝、地绿、水清、土净是美丽池州的日常“容妆”。池州的发展历程,就是绿色发展探索史,生态环境保护不断严格、规范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自池州地区复建以来,历届地委行署、市委市政府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生态蓝图绘到底,走出了一条具有池州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上世纪80年代,恢复地区建制后,池州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一以贯之地做到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的增长。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不会治山治水就不会治区(地区)”,到90年代末提出“以青山清水为本,发展生态经济”;从“十五”时期确立“生态立市”战略,到“十一五”提出“不失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目标;从2012年提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到2016年提出“努力把池州建设成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排头兵”,生态文明建设逐渐上升成为池州发展的行动纲领,地位越来越突出、方向越来越清晰。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大力实施下,全市大气、水污染防治和生态创建取得积极进展,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处在全省第一方阵,并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市、全国低碳城市试点市等系列“国字号”荣誉。
2016年以来,池州全面推进铁腕治矿、重拳治砂、从严治岸、科技治超、精准治污、全面治脏的“六治行动”,深入开展保护蓝天、碧水、净土攻坚战,环境质量显著改善。2018年,在全省共发放空气质量生态补偿金6617万元中,池州获补偿金1152万元,总量居全省首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是凭着艰苦创业、负重拼搏、开明开放、务实创新的精神,池州从一个皖南滨江小城,成长为今天产业初兴、生态宜居、游人青睐的皖江新城。党的十八大以来,池州在更加严格保护环境的同时,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把全域旅游、大健康和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予以重点培育,奋力争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排头兵。
如今,池州已成为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安徽省首个国家森林城市……
水陆空四通八达 立体交通助开放
70年来,池州以大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实质性变化,沿江高速、合铜黄高速、安景高速、铜九铁路、宁安高速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池州无高速、无铁路、无高铁的历史;九华山机场通航,池州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池州港搬迁扩建,集水陆空于一体的区域立体交通枢纽正在加速形成。
池州铁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未来池州将形成中心城区“X”+周边“井”的放射型铁路线网。2008年9月1日,铜九铁路开行客运列车,结束了池州不通客运列车的历史。2015年12月6日,宁安高铁开通运营,池州正式拥抱“高铁时代”,大大缩短与东部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既方便了市民的出行,也扩大了池州作为旅游城市的吸附能力,为池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18年12月26日,昌景黄高铁安徽段暨池黄、宣绩高铁关键工程开工动员会在黟县召开,标志着池黄高铁项目建设正式启动。
2008年6月29日,G50沪渝高速组成部分安徽沿江高速公路池州段正式通车。2015年12月26日,东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16年12月30日,望东长江大桥正式通车,2019年8月31日,池州长江公路大桥通车。目前,池州已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干线为主骨架,以县乡公路为经络的公路网络。相继建成京台高速、沪渝高速、安东高速、济广高速池州段,实现了与长三角上海、南京、杭州等中心城市以及武汉都市圈、鄱阳湖经济圈、合肥经济圈等主要城市高速联网。截至2018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8749公里,较1949年增加8059公里,增长12.7倍。
2009年8月,池州九华山机场开工建设,2013年7月29日正式通航。目前,已构建起承接南北、横贯东西,辐射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华北等各经济热点区域的航线网络布局,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厦门、济南、昆明等城市航线,年旅客吞吐量达30万人次。通航6年来,累计完成旅客吞吐量216万人次。
池州市境内拥有长江和“六河一湖”,全市通航里程397公里,其中长江干线航道(国家1级双向航道)158公里,秋浦河、青通河等内河航道239公里。池州港是长江干线和安徽省重要港口,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具备江海直达、水陆中转、旅游客运、货物集散和对外开放的多种功能,成为安徽省沿江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物流节点,成为皖西南区域经济发展,及池州沿江产业布局的重要支撑。
全域旅游方兴未艾 文旅融合谱写新篇
池州地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是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城市、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境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世界地质公园九华山,被誉为华东“动植物基因库”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牯牛降,被誉为“中国鹤湖”的国际重要湿地升金湖等名山名水,各类景区景点400多个。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池州恢复建制以来,全市对旅游业的认识逐步深化:从经济产业到综合性产业,从主导产业到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逐步变化,功能逐步丰富,政策也逐步深入,“旅游兴市”战略成为全市共识。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池州积极探索和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实现文化旅游产业提速升级,通过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来培育和发展。2016年,池州被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创建单位后,迅速启动编制全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形成了“1+4”规划成果,并发布实施;2017年,池州成功获批国家第二批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是全省唯一入选城市。目前,池州基本完成了市县两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机构改革,形成了“1+3”旅游综合执法模式,旅游综合执法体制试点等改革也走在全省前列,现代旅游治理体系基本建立;2018年,池州确立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来培育和发展。为此,加大旅游产业政策供给,全方位打造池州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让旅游业保持健康发展态势。
如今的池州,全域旅游红红火火,新景点、新亮点不时涌现。目前,全市共有国家A级景区40个,其中5A级1个、4A级17个;省星级农家乐233个,星级旅游饭店30个,其中四星级9个;旅行社79个,导游2000余人,旅游从业人员12万人。区域内的旅游交通、停车场等旅游设施已经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升,游客集散咨询中心、旅游风景道、城市绿道、骑行专线、登山步道、交通驿站、旅游交通标识等设施齐全、完善,全市新建改建旅游厕所244座,智慧旅游云平台上线运行,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2018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391.6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91.98亿元。
从无到有兴工业转型发展立潮头
工业兴,经济兴;工业强,城市强。在池州恢复建制特别是撤地建市以来,全市上下知弱图强,持之以恒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市工业实现了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跨越,工业发展正迎来历史最好时期。
建国前,本地工业主要是家庭纺织、茶叶加工、食品作坊及铁木社等手工业。建国后,从建立手工业合作社开始,池州工业开始起步,到改革开放前,冶金、煤炭、化学工业有了发展,池州造纸厂、青阳缫丝厂、贵池县精干麻厂等一些国营企业形成了一定生产能力。1988年,整个工业增加值仅有2.44亿元。
1988年到2000年,是池州现代工业起步期。这一时期,通过发展乡镇企业,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工业、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突破唯农业的思维定势,改变了以农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形成了工业、旅游、生态经济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工业开始缓慢发展。此后,池州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开展招商引资,发展非公经济,进一步奠定了工业发展基础,工业奋力爬坡。至2005年,全市工业基本形成非金属矿物深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能源、化工、机械、轻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七大主导产业,工业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6%,逐步增长到34%,工业经济发展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十二五”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池州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立足池州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构建现代装备制造、现代化工、金属非金属材料、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和电子信息、旅游、大健康“4+3”产业体系,做到招商引资更精准、产业准入更严格、落户项目更高端,走出一条具有池州特色的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018年,池州现代装备制造、现代化工、金属非金属材料、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四大传统产业规模,分别达到122.1亿元、112.4亿元、377.4亿元、64.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9.5%、26%、2.8%。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无中生有”,2018年实现产值73.8亿元、增速13.6%,占工业产值的10.4%。池州半导体产业基地列入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2018年实现产值54亿元、同比增长10%,世界最薄6微米电子铜箔实现量产。
坚守“健康优先”理念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新中国成立前,池州市境内一些烈性传染病和地方性疾病流行严重,发病率很高,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心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重视卫生事业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城镇到农村,从普及到提高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和“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以来,池州积极推进“健康池州”建设,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提速增效。2018年全市县级以上公立医院药占比下降2.54%,百元医疗收入消耗的卫生材料下降4.82元,按病种收费增长11.82%,医疗费用平均增幅下降4.71%;疾病防控关口大幅前移。以县为单位全面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如期实现“十二五”血防规划目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全面推进以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枢纽、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村卫生计生服务室为网底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跨越发展。11家乡镇卫生院获全国群众满意卫生院称号,6家村卫生室获省级群众满意卫生室称号,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全国优质服务中心称号,1家乡镇中心卫生院获全国百佳卫生院称号。同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健康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分级诊疗、健康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大健康产业和医养结合积极推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新闻推荐
驱车300公里 抢救山地车赛冠军 中国科大附一院ECMO团队跑赢“死神”
本报讯(高萍方雯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汪漪文/摄)来自黄山的汤凌(化名)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爆发性心肌炎”,生命垂危。中国科大...
黟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