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中秋未至,黟县“新一哥”家庭农场主谢漫的朋友圈就火了,因为大家都在向他购买桑葚月饼。“我们会结合节日和季节特点,尝试推出一些延伸产品,目前需要购买的人还不少。”谢漫笑呵呵地说道。
谢漫是一位90后农场主,流转了200多亩地种植桑葚,但桑葚果期较短,他就开发了一些延伸产品,延长产业链,比如在树下散养鸡和开发桑葚酒等,今年已实现综合产值120万元。在黟县,像谢漫这样的农场主很多,他们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该县抢抓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机遇,构建“政策引导、技术服务、金融支撑、保险保障、项目支持、创新发展”六大支农体系,加速农业由“粗放型”向“精致型”转变。在政策引导上,连续5年出台了《黟县特色种养业扶持政策》,每年安排600万元用于特色产业发展,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技术服务上,组织农技人员对规模经营的实用人才按产业实行定点帮扶,提供技术服务。
在金融支撑上,针对新型经营主体存在的贷款无抵押、融资难问题,设立1220万元的农业担保基金,为经营主体贷款提供担保,总额度达6000多万元,缓解融资难问题。同时创新开展了农业保险保单抵押贷款试点,多渠道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资金问题。在保险保障上,构建水稻“基本险+补充险+商业险”、油菜“基本险+商业险”的多层次保险体系,并推出蔬菜、茶叶等五大特色险种,打造了“保障充分、覆盖广泛、服务精准、持续发展”的保险体系。
在项目支持上,由原来的“撒胡椒面”支持逐步向规模经营主体优先扶持转变,项目支持力度、精准度、实施效益大大提高。组织实施了土地股份合作、联合体发展等经营形式,使各主体在发展中形成合力,实现共赢。
在典型示范培育中,该县分类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针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生产能力、加强生产管理等,提高比较效益,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达6.7万亩,流转率65%,培育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达170多个;针对合作社,通过股份合作、产业互补、平台共享等方式,建立更加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产业联合体;针对农业企业,着重提高加工水平、强化企业管理,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品牌建设和精深加工,帮助企业挂牌上市,提升品牌影响力。桃源罐头食品有限公司、有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已在省股权交易所农业板挂牌。
目前,全县培育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48家,发展家庭农场151家。
·韩丹妮 叶志尚·
新闻推荐
□记者姚大盛晨刊讯退休老汉朱某见他人店里无人,将店主放在桌上价值2100余元的手机偷走,近日被徽州区法院以盗窃罪...
黟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