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时滨
村落名称是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宏村和西递的得名及演变是典范的案例。
西递原村名西溪,因村中有三条平行山溪,自北而南,在村口交汇,然后“不之东而之西”,与传统的中国大陆几乎所有的江河自西往东流淌相反,故以此特色而得名。
西溪汇入漳河的河口有铺递所。《黟县志》载:“自五代时,官府就在这里设立了邮传机构,快马传递军情公文。但其地处徽州府之西,故称西递铺”。曹振镛《西递明经胡氏壬派宗谱序》,“明经胡氏本唐裔,避难婺源之胡村,遂以胡姓其后,子孙以十干为派。宋元丰间,壬派孙季臣迁黟县之西递铺,是为西递之始祖。”
可见,此时“西溪村”和“西递铺”是两处地名。前者因水得名,后者因名胜建筑得名。清代胡光台有“西溪八景诗”,同时期胡成俊也有“西递八景诗”,二者吟咏名胜并非相同,且景物涵盖范围也不尽一样。西溪八景是罗峰隐豹、天井垂虹、石狮流泉、驿桥进谷、夹道槐荫、沿堤柳荫、西馆燃藜、南郊秉耒;西递八景是西溪乔木、梧桥夜月、乌岭樵唱、藜馆书声、霭峰插云、天马涌泉、槐阴夹道、前山积雪。
西递铺旁西溪之上有驿桥,胡光台《驿桥进谷》:“村之南数里,为西递铺,以在府西为铺递所由故名。驿谷旁有桥,凿石而成,商旅往来,车声不息。诗曰‘平平周道达长安,接轸连骑度危峦。一自相如题柱后,男儿立志拥旌干。\’”
西溪又名西川,因为西递明经胡氏是从婺源考川,现名考水村迁移而来的,故含有不忘祖宗之地传承祖先家风的深刻含义。传统文化认为,水代表了德,君子应该像水那样不断流动和永不停息,顺其自然地加强道德修养。明经胡氏外迁往往选择有“川”之地定居,胡适故居绩溪龙川也同样因故得名。
由‘西溪\’、‘西川\’改为“西递”,应该是明经胡氏迁移此地并繁衍成望族以后的事情。清嘉庆版《黟县志·都图》便有“西递”的明确记载。道光版《黟县续志》收录有曹文埴《西递》诗:“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双溪左右环,群木高下密。曲径如弯弓,连强若比邻。自入桃源来,墟落此第一。”也是证明,而曹文埴也成为最早认识并肯定西递古民居文化价值第一人。
由起初表示地理概念的西溪,上升为表示文化的西递。除了源于邮递铺之故,同时又为取“递”之奋进不息之意,蕴含着浩浩之西川而奔腾不息,奋进不止的含义。故西递明经胡氏儿孙的“祭祖”活动中,“族长”宣读祭文时仍有这样一番话:“壬派西递,奋斗不息;上以承前,下以启后;诗礼人家,兴旺发达。”
虽据家乘记载,唐初雷岗山下便有人居住。但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明确的记录是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海阳县(休宁)潜阜村有雷氏叔侄来到这里,见村之后山古木参天,山前平沃,东西两侧长溪环带,风景与风水都佳。于是花巨资在后山葫芦晶顶建一阜清道观,香火旺盛。人们因此将山名称为雷阜,意为雷氏之山岗也。这便是雷岗山山名的来由。而雷岗山下,则散居着韩、戴、谢、叶、李、黄、董等姓氏。尤以韩氏人家居多,故以姓氏名村。故直至明代戴廷明、程尚宽等人撰写的《新安名族志》仍载名韩村。而如今望族汪氏便择居在宏村东面五、六里远的奇墅村。
北宋末年,奇墅村因战乱遭遇灭顶之灾,数百家民居一焚而烬。族人散尽。其中一支即汪氏66世祖彦济公遵先祖遗言迁来雷岗山下一个叫十三楼的地方,购得宅基地建了十多间宅子安顿下老小。
良好环境,特别是因为勤劳善谋,汪氏繁衍很快,不久就成望族大姓。然因村名韩村,汪氏村民未免有寄人之篱的窘境,非长久之计。让后人敬佩的是,发达了的汪氏不是将村名一改了事,而是根据“韩”字的黟县方言同音字,将“韩村”改称“弘村”,意取弘广发达之意。随着建宗祠,修水圳,掘月沼,筑南湖,弘村影响越来越大,原先韩村村名渐渐被人们遗忘。乾隆年间,因乾隆高宗皇帝名弘历,汪氏为避皇讳,又将弘村改为宏村直至现今。
从韩村到弘村,又从弘村到宏村,历史上的几次改名,不仅反映汪氏祖先睿智,也表明不同姓氏和睦相处的愿望及现实。
新闻推荐
日前,香港居民邓女士在黟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政务中心窗口领到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这是自2016年国家工商总局出台《工商总局关于扩大开放港澳居民在内地申办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工作的意见》以...
黟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