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来平
朱师辙的儿子朱俊异先生在一个温情脉脉、阳光铺满了大地的秋日,和自己的子女、堂侄们一行回到了他半个世纪都魂牵梦绕的故乡,寻访儿时记忆中的朱家老宅和祖墓。笔者有缘与之相见,故有机会亲闻朱俊异谈他父亲朱师辙的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有曹氏一门两代三人;近千年后,又有苏氏一家父子三人,可谓了不起的人文奇观。然而在清末民初,黟县也出现了石村朱氏祖孙三代朱骏声、朱孔璋、朱师辙治学精深、著述宏富同被录入县志,传于后世。朱骏声,还作为人名词条被收录《辞海》中。石村朱氏也是黟县人的骄傲。
根据听闻所得,特录之以示对家乡先贤的景仰之意。
“陈老总不愧为外交家啊!”
朱师辙家中悬挂一副对联:“到老姓名无党籍,一生经历在图书。”一次陈毅元帅去看望朱师辙,看到此联,心中默诵而微笑不语。在当时倡导知识分子要积极改造世界观,做到“又红又专”的大背景下,这联的消极意义不言而喻。朱老心里当然明白这一层,试探性地问:“这联写得怎样?”“很好很好!这副对联只有你能用!”陈老总爽朗地笑着答道。
后来,朱老谈及此事,总是感叹说:“陈老总不愧为外交家啊!”
这副对联本是现代学者、书法家张宗祥(1882—1965)在解放前为自己撰写以抒决不与旧官场同流合污心志的。解放后,张宗祥受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感召,加入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于是此联于张自己已不合时宜。张宗祥和朱师辙交情甚笃,也知其性情,就将此联送给朱师辙,并题“此联不能用矣。师辙先生见而喜之,送卿补壁”。
“毛泽东是谁?”
1950年代初,叶剑英到中山大学看望朱师辙,并向朱老转达毛泽东主席的问候。朱老问:“毛泽东是谁?”这一“天问”惊呆了所有在场的人。叶帅也惊讶不已,稍缓,回过神来又说:“润之先生你认识吗?”“润之先生当然认识啦,当年在北大图书馆我看润之先生写字,我还跟他讨论过他的书法,我说像‘板桥体\’……”朱老激动地说。叶帅告诉他:“毛泽东主席就是毛润之先生啊。”主客双方疑惑俱释。
从旧时代过来的知识分子是如此单纯,做学问以至到“两耳不闻窗外事”境地!
“这是‘变天账\’,不能动。”
朱师辙晚年居家,经济并不宽裕。平时写作,纸张都舍不得买。在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好多单位原来备用的空白账本就成了废品。朱师辙把这些“废品”买回。这自然花费低,更节省,更划算。他只要灵感忽生、诗情突发,就随手把诗歌抄到账本上。日积月累,抄写了厚厚几本。
文革期间,朱师辙用把毛泽东1951年写给他的亲笔信用镜框装好高挂在自家大门口的方法,暗示来者,使他的晚年诗作得以完整保存下来。
朱家存有两部《清史稿》,劫后幸余的一部半,现保存在浙江图书馆。
附:朱师辙(1878~1969),字少滨,生于安徽黟县,祖籍江苏苏州,教授,文字训诂学家。1951年秋退休,定居杭州,为浙江省政协委员。他藏书甚富,以毕生精力,从事汉学研究,造诣很深。其祖父朱骏声为清代著名学者,于道光年间任黟县训导,后定居黟县城郊石村。其父朱孔彰,生于黟县,清代著名经学家、汉学家和历史学家。民国初年,朱师辙与其父朱孔彰相继任清史馆编修,与名学者缪荃等,汇集清代史料,成《清史稿》536卷。
新闻推荐
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改革开放激发新活力民生改善彰显新成效2017年,黟县亮点工作频现
郭湘跃/摄□记者樊成柱近日,黟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政协十届二次会议闭幕。今年一年,黟县做了哪些事?政府工作报告晒出了怎样的成绩单?记者带您一同去看一看。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初步...
黟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