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钜涛 吴贵腾
晨刊讯 “只要黟县农商银行贷款一放下来,我就可以拿到首笔分红收入,而且还解决了我出门务工难的问题,这个政策实在太好了,让我看到了脱贫的希望!”近日,作为首批贷资入股的贫困户,家住黟县渔亭镇汪村的黄华在说起“扶贫贷款入股分红”时,不禁竖起了大拇指。
黄华所在渔亭镇汪村是省级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全村上下共有贫困户39户138人,2015年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工作开展以来,黟县农商银行曾多次深入该村走访调研,想办法、出点子,希望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该村逐步摆脱贫困面貌。随着金融扶贫的深入推进,黟县农商银行了解到该村扶贫贷款投放的最大难题:一方面,该村贫困户大多因病、因残致贫,人员文化素质较低且没有合适的脱贫项目,不愿意也不敢贷款;另一方面,贫困户一般偿还能力弱,且无抵押担保,贷款风险隐患较大,扶贫贷款无法取得实际成效。
近日,在充分调研和多方调节下,扶贫工作有了新的转机。入股签约仪式上,11户贫困户分别于当地镇政府、农商银行及黟县“黟骆驼”土特产有限公司现场签订了扶贫小额贷款发放协议和分红协议。通过第三方担保的方式,首批11户总计50万元3年期扶贫贷款以自愿入股方式成为公司“股东”,每年可享受公司入股资金最低6%的分红。同时,贷款到期后,也无需贫困户担忧,其中本金由帮扶企业负责偿还,利息则由财政贴息。
“通过这种模式获得好处的并非仅是贫困户,企业也能从中享受到实惠。”“黟骆驼”土特产有限公司负责人周海权说,为扩大经营规模,今年以来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目前公司正面临生产中最大的周转资金问题,入股的50万元扶贫贷款对他们而言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
据了解,有了此次大胆尝试和成功经验后,黟县农商银行将趁热打铁,在政府扶贫办的协调支持下,继续实施第二批新模式下的脱贫计划。
新闻推荐
8月9日,黟县农商银行派员冒着高温酷暑来到黄山千磨竹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展“送清凉”慰问活动。王钜涛摄
黟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