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新闻 歙县新闻 休宁新闻 黟县新闻 祁门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黄山市 > 黟县新闻 > 正文

一家之言黟县方言里的“俗号”

来源:黄山晨刊 2014-01-14 22:17   https://www.yybnet.net/

□ 舒敬东

1967年,歙县人氏汪圣余从徽州师范毕业,分到黟县县城一小学任教。刚来不久,就发现一怪事:同事不称他“汪老师”,也不叫他“小汪”或“圣余”,而是喊他“勒傻”。他百思不解,私下请教了他人才明白是叫他“老圣”,只不过用的是当地的方言,黟县方言中“老圣”音同“勒傻”。呆的时间长了,他才明白这是黟县方言里的“俗号”,在他的印象中,歙县好像没有此叫法,故而记忆特别深刻。

“勒傻”后来成了笔者的“忘年交”,为表尊重,一直称其“汪老”。一次相聚时,“汪老”旧事重提,说黟县叫人总喜欢在名字的第一个字前加“老”字,如舒泽华叫“老泽”,张瑞芳叫“老瑞”,李秀芝叫“老秀”,且必用方言。听他这么一说,才猛然明白先母胡转仙,为何她的平辈及长辈都称她“老转”,以及姨母胡妙仙、舅舅胡原生叫“老妙”、“老原”的缘由了……

“老”放在姓氏前,多表示对人尊敬或亲昵,这个想来大家都知晓,不用细说。这种称谓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如白居易《戏赠元九李十二》诗:“每被老元偷格律。”“老元”就是指元稹,白居易的好朋友,后来这种用法一直沿用下来。但像黟县这种大量存在的、将“老”放在名字前表称谓,特别是名字的第一个字前做“俗号”的,的确少见。而更让人困惑的是,笔者目前从史料中还一直没找到这样的例子,倒是有两个“老”字放在名字最后一个字前的,如:“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竹传神。”(苏东坡《题过所画枯木竹石三首》)“可”指文与可(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北宋人,著名画家、诗人。苏东坡比他小,故称他“老可”,应是尊敬;再如宋范成大《寄题永新张教授无尽藏》诗:“快诵老坡《秋望赋》,大千风月一毫端。”“坡”指苏东坡。范成大称其“老坡”,这是在号前加“老”字。

自此,笔者发现这种称谓具有地域上的特点,也就是说,是黟县方言区里的“特产”,但在当地如果使用普通话交流,则不使用这种称谓,故这种称谓在黟县的乡下最普遍。

前段时间,笔者看了著名学者余英时的著作《中国文化史通释》,发现其中的几处称谓与黟县这一“俗号”有些相似。如书185页的一段:“充和(笔者按:张充和)与先岳陈翁雪屏也是北大旧识,复以同好书法之故,先后在北平和昆明颇有过从。有一次她给我看一本纪念册,宾四师(笔者按:即钱穆)和雪翁的题字赫然同在。”余英时先生在这段中,第二次提到其岳父陈雪屏时,便以“雪翁”替代了;相似的还有一处,便是在余英时写给张充和的诗中:充老如何说退休,无穷岁月足优游。霜崖不见秋明远,艺苑争看第一流。诗中的“充老”即指张充和。所不同的是,余英时先生是在名字的第一个字后加“翁”或“老”,而黟县这一俗号“老”字是加在第一个字之前的。

笔者曾问起办公室里几个新人是否知道黟县这种独特的俗号,不料几个年轻人都是摇摇头表示不清楚,待笔者举出周边的几个例子,才有所恍然。

冷静一想,这些年轻人打会说话就学的是普通话,又是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庭,两点一线,远离社会,就连黟县方言都说不地道了,又怎能明白这些特殊的称谓呢?所以,不了解也很正常。

但作为黟县人,还是应该要了解这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另外,因它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故而还应当做地方语言来研究,而且还应尽快研究,不要待到这种语言现象消失了,才来挖掘这种独特的黟县文化。

笔者见识寡浅,不清楚徽州其他地方是否也有这种称谓,有待方家指正。

新闻推荐

荷花池小学小记者站陈思睿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

·荷花池小学小记者站  陈思睿·“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我的家乡就在风光秀丽的黄山市。这儿有闻名中外的屯溪老街,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来这儿购物。...

黟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一家之言黟县方言里的“俗号”)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