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地区现名黄山市,1988年撤地改市后,辖区为四县三区,其中将原岩寺镇改为徽州区,故仍保留了“徽州"的名称。不管它地名改动与否,徽州地理地貌仍是山脉纵横,峰峦叠翠,河谷纵横。村庄里清一色的徽式建筑,大都依山傍水,许多地名浸透水韵,大有“市小山连屋,桥平水绕楼。"充满诗情的徽州山水风光,只身仿佛人在画中游。
我们耳闻目睹,徽州不仅多山,而且富水。高耸入云的大山之间是穿梭如织的急流,新安江奔腾于山川之间,澄净于练,一泻千里。还有阊江、星江、徽溪等多条溪河,也穿流于其间,如同条条洁白的缎带,萦绕在黄山、白岳(即齐云山)之间,构成了一幅幅秀丽的山水画卷。有水就有桥,徽州古桥,点缀了徽州的山水,展示了徽州儿女的胸怀,铸造就了徽州人的性格,为徽州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据《徽州府志》记载,在清代道光前的徽州古桥有914座,后又发展为1223座。徽州古桥是迷人的,它不仅是徽州人沟通两岸的工具,而且还是徽州人追求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纽带,更是体现了徽州人的人文关怀。一座徽州古桥,就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歙县城境内有河流4条,这些河流汇于城内,直奔新安江。因此,歙县分布古桥431座,为县区之首。城内有3座大石桥,其中一座名叫“太平桥"。这座石桥始建于南宋,原为木构浮桥,明代改建为石拱桥。“太平桥"原名叫“寡妇桥",充满悲剧色彩。相传,当年有位寡妇姓李,见木桥屡被洪水冲毁,给乡亲们生活带来不便,决心将自已多年的积蓄捐出,重建石桥为来世积寿修福。为了让世间有情人终成脊属,成双成对,不像自己孤寡受苦,不顾官府民间建桥桥孔只能单数之规定,便执意将桥孔建成了双数。后来,这座横跨西练江上的长近300米、16孔、被誉为“江南第一石拱桥"——“太平桥"就造成了,而这位寡妇却被官府押进大牢,被判极刑。乡亲们排着长队,含着眼泪大白天在街上打着灯笼,以示“有天无日,善恶倒置"。民意难违,朝廷结果让一当地恶棍充当了“替死鬼",李寡妇被大赦,这就是“寡妇桥"来历。后来人们认为“寡妇桥"名字不吉利,便改为“太平桥"。
在绩溪县(现划为宣城市)的登源,曾有一位姓协的商人过河,恰逢一场大雨导致山洪爆发,木桥被冲断,人也被冲走,经乡亲们营救,才幸免于难。此商人发誓要在此建一座石桥。后来,经商屡屡出现亏损,人已逐渐垂老,但他壮心不移,便削发为僧,四处募捐。3年后,筹资千两白银,最终建成一座5孔石拱桥,乡亲们为了纪念这位姓协的商人,取名为“协济桥。"
徽州古桥与封建帝王的传说也不少。在祁门县箬坑乡郑坑口的君正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相传,为了沟通被牯牛降一条溪流隔断的箬坑木沙村至马口村的山道,明朝正德年间,马口村村民集资,在这条溪流上修建了一座单孔石桥。当石桥峻工之际,忽然有位文质彬彬的先生路过此地,村民为了讨个吉祥,就请这位先生取名。此人正是正德皇帝,他想了想,遂以自己的身份将石桥命名为“君正桥"。有一年大雪纷飞,该县华侨村的石匠们正在开山凿石,个个眉头紧锁。这时,大路上走来一位官客便问,你们在做什么?为什么愁眉苦脸?一个长者回答,我们在建桥。此处溪水不宽不窄,造一孔桥显得太宽,造三孔桥又显得太窄,所以才愁眉不展。客官听后说道,依你之见,该怎么建呢?老石匠说,造两孔桥最合适。但我们知道朝廷规定,民间只能造单孔桥,如果造双孔桥,那要犯欺君之罪。客官听罢,仰天大笑,说道,那你们就造两孔桥吧,朕恕你们无罪,石匠们听了半信半疑。第二天一早,从祁门县城传来圣旨:“遵圣上之旨,此处可做双孔桥。"石匠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昨日客官正是下江南的乾隆皇帝。
徽州古桥造型奇特,千姿百态,古朴典雅,万种风情。有曲桥、平桥、廊桥、月桥、亭桥和阁楼桥等。歙县北郊有座保存完好的廊桥,是徽州最大的一座廊桥。3孔石拱桥上建有白墙黑瓦的廊房,桥廊一体,中央是通道,正中靠东供有佛龛,沿廊壁设有长条坐凳,东侧开有8扇大方窗,雕有花纹图案的花格,供游人凭栏远眺,欣赏秀丽山水。导游说,这里可以通往浙江等地。
站在徽州山间古桥,凭栏远眺迷人的风景,青山绿水宛如长龙,匆匆溪流掩映下的粉砖黛瓦马头墙,更显得婀娜多姿。“细雨斜丝挂碧梢,百结千回锁小桥"。徽州古桥情韵悠悠,向世人传颂着这里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新闻推荐
教育部考试中心8日就安徽歙县考区考情作出通报,同意该考区于9日启用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数学(文、理...
歙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歙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