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伟民
村子无门,就那么敞开着,你却很难走得进去;
村子有门,就那么闭锁着,你得找到进去的钥匙。
——题记
来过几次蜀源了?再次站立在蜀源村口,面对金秋时节满盘绽放的向日葵,我开始不停地问自己。对于一个村子的熟识,不在于来过几次,而在于涉足的深浅。就像当地的不少村民,一辈子住在村里,并不见得就能认识自己的家乡。蜀源的好,有很大一部分是可以通过眼睛感受的。石板路一直通往村中;村口的路亭、古碑、古桥、牌坊,厚重感扑面而来。路亭名曰在涧,名字特别吸引人,这或与亭畔溪涧有关。
灵山之水奔腾直下,至蜀源立马平缓下来。一个仲秋时节,秋阳高悬,在满足了农家秋晒冬藏的需求后,倒是让穿村而过的水流逾发低浅下去。蜀源之水名为灵金河,又名金带溪,薄如瓦片的水流,倒是符合了溪名中的一个“带”字。
曾经的新安绸厂同事毕永和是蜀源村人,我喊他老毕。老毕曾是厂里的司机,得知我造访蜀源,顾着老同事的交情,挤出时间返乡,为我引见了村中的“活字典”鲍宽迪老人,并叮嘱村人方春生一定要当好导游,做好介绍,才又匆匆离去。
鲍宽迪老人现年76岁,年事虽高,却极健谈。其父鲍秋泉是民族资本家、开明绅士。1953年抗美援朝期间,鲍秋泉把一个家底悉数捐给了国家。“金条具体多少我也不知道,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足够当时的志愿军买一架战斗机。这个事上了浙江报纸的头条。”鲍宽迪说,那时候父亲在浙江衢州做布匹生意,自己非常赞成父亲的做法,“中国人只要人心齐,就能泰山移。”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巧逢这样一个能量满满的老人,不由让人心中一热:钱财身外事,报国正当时,鲍秋泉先生之举,堪比棠樾鲍氏族人、乐善好施坊主人鲍潄芳。
蜀源又名(一说原名)“优昙谷”“小桃花源”,现存有“优昙谷”“小桃花源”石刻,出自清著名书法家邓石如之手。相传1790年邓石如周游歙县,与状元金榜相会期间,曾闲游蜀源,见村畔观音山长满昙花,夜间绽放,幽香四溢,间有桃花片片,赏心悦目,一时技痒,提笔挥毫,成就佳话。可惜的是上世纪50年代,上山掘花移栽者日众,私欲膨胀之下,昙谷桃源尽毁。而蜀源村名之由来,盖因村落四面环山,中间一盆地,犹如蜀地天府之国,是为蜀源。
蜀源村800余人,八成为鲍姓,蜀源之历史,自然与鲍氏分不开。蜀源俚语道:先有詹黄后有鲍。意思是说,最先入住蜀源的是詹、黄姓氏。其实,当时亦有程、罗等其他姓氏。据乾隆25年的《三族谱》记载,鲍氏最先入住者为新安16世祖鲍起莘,唐贞元(791)年间,就由歙西金龟坦(今郑村浩村一带)入赘蜀源程氏。由此推断,蜀源之建村当有1200多年历史。由于男方入赘女方,其子跟了女方之姓,是故鲍起莘当不得蜀源鲍氏祖先。蜀源鲍姓在南宋建炎之后(1200—1227),鲍居仁葬母蜀源村前鸿鹤林,结庐守墓,为蜀源鲍氏之始迁祖。之后,岩寺鲍氏自蜀源迁出发族,至此蜀源、棠樾、岩寺三地为“鲍氏三族”之根基,蜀源成了鲍氏三族人口最多的居住地。
出得鲍宽迪宅,方春生当起了我的向导。
一个村落之荣光,只需翻看史料便能一窥全貌。蜀源村明清两代官员多达109人,全出自鲍姓。其中嘉靖进士鲍道明位列户部尚书,现村中存有“尚书巷”,虽宽仅米许,却是清一色石板铺成,古朴中透着厚重,行走之上,竟有穿越之感。村中名流仕宦除蜀口曹氏外科外,多为鲍姓所揽。从某种意义上说,蜀源南宋以来的历史,就是一部鲍氏的家族史、发展史、演变史。“日月沧桑江河异,建炎前后天地分。”鲍居仁定居蜀源之后,犹如一缕春风,把蜀源从一个人丁稀疏的小山村吹得兴旺了起来。
蜀源不大,几条巷弄经不住游走,倒是金带溪之石桥、村口之牌坊,需要花费时间,详尽了解。金带溪不宽,村中水道亦不长,石桥竟有6座之多。其中“三凳石桥”,实为“山东石桥”之同音。村人相告,新安鲍氏自山东迁徙而来,建此石桥,当是不忘祖先之故。
与在涧亭相对的,便是村中的三座牌坊,由里往外依次是赞宪坊、百岁坊(贞寿之门)、节孝坊。赞宪坊建于明嘉靖40年(1561),两柱单间三楼式,甚为简朴小巧,为表彰蜀源人鲍镇在广西观察检校任上之政绩而建;百岁坊,即贞寿之门坊,清乾隆7年(1742)为旌表蜀源鲍氏22世祖、儒林郎、候选州同(从六品)鲍德成妻方贵珠寿登百岁而建。歙稠墅人汪谟,曾于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两次任教蜀源,在他手绘的《蜀源茶亭胜境图》上,茶亭前有一桥,桥名雁塔,雁塔桥头设有天灯,每至夜里,天灯点起,长年累月,方便行人往来,数十年未曾熄灭。天灯之油资全由方贵珠所出,日日为善,时时为善之人,活至101岁辞世;节孝坊亦有故事,主要表彰鲍光绩妻许氏,夫卒时,年仅24岁,后守节53载,至77年卒。这期间,许氏培养出了一对儿子,长子官居四品,次子官居五品,甚是不易。
与三座牌坊相比,位于赞宪坊东侧(古时位置)的一块“蜀源烈女碑”则让人凄婉动容。碑文《鲍孝妇贞烈吴氏传》载:元至正16年(1356),蜀源鲍氏11世鲍琪妻吴氏为孝敬婆婆出外采苋,遇游卒拒奸被杀,投尸入涧。现碑为乾隆60年重刻,为了便于保护,碑体移至原址西10米处,建有小屋为其挡风遮雨,追思前贤贞烈之性,抚慰今人悲悯之心。
在方春生的引领下,我们登上了板桥山。此山便是鲍居仁母安息之所。沿着修葺完好的石板路,我们来到了半山腰处,秋风爽人,目力所及处,蜀源村犹如一弯新月,悬挂于金带溪上,百亩向日葵,金黄剔透,甚是好看。
在与方春生的交谈中得知,他的老家在歙县街口,爷爷是个砖匠,外出做事时到过蜀源,见其有田有地,比老家好了不少,遂一头挑着方春生3岁的父亲、一头挑着方春生周岁的叔叔来到了蜀源。现如今,方春生半百出头,方家在蜀源业已传了5代。能够寻得一方安居,守住百年基业,亦是人生一桩成就。虽然艰难,却乐此不疲,因为人类的迁徙,从有人类的那一天起就已经开始了,这样的迁徙注定再也不会有停歇下来的时候。
下得山来,当地村人在村道上搭起了许多棚子,出售着当地特产,经营着徽州小吃,毕竟向日葵已经完全盛开了。
一场围绕花事的山村宴席悄无声息地拉开了帷幕。
新闻推荐
□歙县城关小学小记者站胡艺航横店影视城是全国最大的古装影视基地,一年中有百分之六十的古装剧都在这里拍摄,这...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