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名词,不管是人名,还是地名,一旦进入你的记忆库,就很难抹去,韶坑就是其中一个。上世纪90年代我在祁门县做目连戏调查时,韶坑就在我的记忆库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尽管几十年不曾谋面,韶坑目连戏班是我不可忘却的记忆。前几年的暮春,歙县朋友约我去长陔乡谷丰村采风,我就铁了心要去韶坑村抹去我记忆中的空白。
开车翻过长陔岭就一直在山谷里蛇行,这里地处歙县南乡,属于皖浙两省交界处。其地群山回绕、交通闭塞,田地少而人口众,单纯的农业生产根本无法自给,当地“蓑衣当棉被,辣椒当咸盐”的民谚,说的是这里的村民生活之艰难。其实,过去这里并不偏僻,往前走20多里就到了新安江,通江达海。只是这个喇叭口对着的是浙江,而相对徽州就要翻山越岭了。
韶坑村徐氏系出王侯,派分吴越,大梁公新安肇基。到了南唐时期,昶公歙县开族,始建邑北徐村,后子孙繁衍,到了明洪武六年由十八都迁徙邑南八十余里的韶铿,这里层峦叠嶂,溪水长流,有青狮白象之卫,属龙盘虎踞之地。韶坑村成“丫”字形,两溪汇合处是棵近千年的银杏树。徐氏宗祠位于山村下首,祠堂建于1773年左右,建筑面积八百多平方米,宗祠屋柱全是用银杏树所建,这样硕大的白果树木料就是在那时也是难以寻找的,他们说祠堂内不结蜘蛛网,我仔细找了一下还真没见着。祠堂门面有精致的砖石木三雕,是龙凤呈祥和马上封侯一类的传统题材。祠堂有三进,与众不同之处是正堂设有半步金梯,这半步金梯是为徐茂公代君三月而设的。韶坑村徐氏宗祠大门上方悬挂“徐氏宗祠”大匾,门联“千秋将相,厚德仁怀,精诚充宇宙;百代王侯,雄才博学,正气贯长虹。”中厅上方是“宗惠堂”,宗祠前柱对联是“西周王候世胄,东海将相名家”,正堂对联为“圭壁昭明为采惠,衣冠济美是华宗”,两侧墙壁写有“忠、孝、节、义”粉牌,它规范着人们的道德情操,也是徽州人的行为准则。后堂有“佑啟后人”匾额,对联则是“东海源流远,南韶世泽长”。那意思是全族后裔得到先祖的恩德庇护。
山村古亭众多,传说也多。韶坑村头有一“真武亭”,相传古时浙江省淳安县久旱无雨,百姓来此亭求雨,将亭中神水背回家始得喜雨,人们感恩上帝而得此亭名。亭前有名为“企鹅”的巨岩,岩石建有香炉峰和石塔,旁边是一株四百多年、胸径达四米的“神柏”,当地人说这是“树父亲”,就是村里新生儿会寄养在柏树名下,以护佑孩子健康成长。亭临古道,左则下首有一池清泉,为来往行人解渴,几百年来,泉水清甜长流,生生不息。
到韶坑不能不问目连戏。目连戏起源于祁门,流传的范围却到达徽属六县,明清时期徽州及其周边的目连戏有20个左右。目连戏后来流传大半个中国,许多地方剧种也积极移植上演,如四川高腔《目连传》、绍剧《救母记》、莆仙戏《目连救母》。清康熙年间,皇宫也开始搬演郑之珍的《劝善戏文》。乾隆年间,张照参考郑之珍的原著,编撰宫廷大戏《劝善全科》,共240出,连演10天,影响很大。
按照村民的说法,韶坑演目连戏是为了解决温饱,为了生计,乾隆三十七年左右,当地人开始组织戏班,以搬演目连戏为业,四处流动演出,至今已三百多年。当时穷乡僻壤文化贫乏,对天灾人祸缺乏正常的认识,不得不祈求神灵庇护,因此在举行目连戏祭祀,众人往往默念咒语,“唯愿人人如愿,个个平安,男增百福,女纳千祥、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戏剧的主要功能从最开始的娱神,到后来娱人,最重要的是它在徽州还有教化作用。
乡规民约、宗族条规是当地人的行为规范准则,戏剧则起到了潜移默化作用,演戏看戏则是最好传播教化的渠道,久而久之徽州人养成了爱看戏的习惯。当然在那个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是贫乏的,目连戏也迎合了人们的文娱需求,常常加入插科打诨剧目,非常吸引人。前几年我去采访时,山村能演目连戏的只有四个人了,当时85岁的徐铭佑老人,拿着他保管的曲本在祠堂里等待我们。徐铭佑15岁和父亲学戏,演大花脸,他父亲是跟村中徐文松学戏的,徐文松是大师傅,主演刘氏婆,还是个全才,戏班中缺谁他就演谁。徐铭佑告诉我们,韶坑目连戏兴盛的时候,有4个戏班80多人,除每年正月及二月二在本村演出外,常常应邀到徽州其他县里演出,有时还到浙江开化、淳安、威坪等地。韶坑村的目连戏演出,行当齐全,文武并重,声腔丰富,自成特色,历来享有盛誉。韶坑目连戏演员的曲本由扮演者自己保管,目连戏主要有9个角色,有9本曲本,因此叫“九腿本”,这说明目连戏演员角色是相对固定的。为什么要自己保管曲本呢?这是防止外村人偷学目连戏,另外,如果有人想教想学目连戏,做一个人的工作是不行的,其他人不同意,剧本不全,教戏也教不全。
1989年11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在祁门县召开目连戏学术研讨会,选择了韶坑村目连戏演出,并进行了全程录像,那是村中最后一次正规演出。由于是方言演唱,2005年11月,安徽大学朱万曙教授深入韶坑村,走访了徐承贵、徐承训、徐铭佑等老艺人,不仅将录像带翻译成普通话,还对韶坑村目连戏的渊源、演出形式、唱腔特征等问题进行了考察。朱教授认为韶坑目连戏演出中保留着宋金戏剧遗存,这为宋金戏剧演出形态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宝库。
目连戏在韶坑的地位应该是很高的,这一点从古戏台位置可以看出,它建在村中最繁华的地段、“永源堂”宗祠里,宗祠宏伟,台面开阔,可以容纳几百人看戏,这对一个土地稀缺的山村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不过,现在戏台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被人当作村中商店,台面上堆满了杂货,甚至厨房灶台也建在戏台一角。目连戏已经慢慢与村民渐行渐远,电视机在播放着连续剧,一些人坐在旁边热热闹闹地围观,全然忘了他们是坐在一座古戏台上。
其实韶坑目连戏的香火没断,听说村里成立了目连戏班社,前不久我们到韶坑探班,见到一些年轻人也在参加演出,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复排了4出剧目。戏剧一直都有教化的作用,韶坑村在复排目连戏过程中,将环境整治和脱贫致富也写进了戏文。演出团的徐团长说,我们把政策通过演出表现出来,村民们容易记住,争取在入冬前排出10个节目,在春节前演出。韶坑目连戏犹如古树著新花,一定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新闻推荐
本报消息记者赵天彪报道10月23日,来自浙江的7名驴友在黄山市歙县境内的清凉峰山上迷失方向,当地多部门紧急救援,终于将他们...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