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晓洁祁俊
初秋时节,顺着奔流不息的山间清泉驱车而行,在幽深壑壁、流水高山间,本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采访组来到歙县上丰乡岩源村。这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在1979年被歙县政府确定为革命老区。
穿过几条小巷,绕过几间民房,一处革命历史陈列馆静静矗立在眼前。陈列馆的展陈讲述着皖南事变后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在岩源不断发展壮大的红色历史,也展现出岩源人民与游击队“军民鱼水情义深”的感人故事。
岩源的红色故事要从皖南事变说起。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新四军代军长陈毅作出了“皖南山区必须发动游击战争,坚持以武装力量回击敌人”的指示。于是,在岩源地区开展革命活动的中共泾旌太中心县委决定派刘奎等几位同志留在皖南坚持开展革命活动,并组建了皖南事变后在皖南成立的第一支游击队——中共泾旌太中心县委游击队(又名黄山游击队)。随后,队长刘奎带领游击队深入岩源地区,传播革命真理,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发展地下党员。从那时起,岩源一带成了游击队开辟的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从这里再次点燃并迅速发展。
在陈列馆里,讲解员叶颖向记者展示了两张珍贵的图片:一张是岩源的兰荫滩。1942年2月,国民党调动五十二师和绩、泾、旌、太四县自卫队4000余人发动长达6个月的全面大“清剿”。中心县委移驻岩源兰荫滩海拔近1400多米的高山上,住在用石块垒成的棚内,坚持开展游击斗争。8月,游击队与新四军七师派出的队伍在兰荫滩会师,并在棚内召开中心县委扩大会议,史称“八月会议”,总结历时6个月反“清剿”斗争的经验和教训,指导中心县委游击队更好地开展对敌斗争。另一张是道溪会议旧址。“八月会议”后,皖中区党委在听取工作汇报时对皖南山区的游击革命斗争给予了很高评价,并确定游击队今后的斗争方针和任务。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为进一步落实皖中区党委所确定的方针和任务,中心县委在岩源道溪召开扩大会议,史称“道溪会议”。会后,中心县委在兰荫滩起草印发了《告皖南同胞书》和《告皖南绅士书》,广泛宣传中共抗日政策,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罪行。在两个会议精神的指引下,中心县委以兰荫滩为中心,先后领导、开辟了5块游击区,游击队也由最初的13人发展壮大为数百人。
岩源村一直是皖南游击队巩固的根据地。中心县委驻岩源兰荫滩期间,岩源人民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阻挠和恐吓,积极配合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抗租减息,参军参战,成立地方民兵,组织担架队、运输队为游击队送情报、送粮食,广大妇女也主动组织起来为游击队做鞋、补衣、带孩子、救伤员,成为游击队的坚强堡垒。自1941年皖南事变后至1949年解放前夕,岩源革命老区人民始终与游击队同生死、共患难,与敌人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为保护游击队员作出了重大牺牲。刘奎曾经感慨:“我们每个活下来的共产党人,都是人民群众和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下来的。我们是人民的儿子,要永远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和人民。”
如今,刘奎的铜像静静地安放在陈列馆里,与老区的人民一起,见证着岩源这片红色土地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沧桑巨变。
新闻推荐
8月20日,在王村镇康源中药材合作社的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忙着对收购的黄蜀葵烘干加工。时下,正是黄蜀葵采摘收获的季...
歙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