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黄山 今日歙县 今日休宁 今日黟县 今日祁门
地方网 > 安徽 > 黄山市 > 今日歙县 > 正文

明清时期徽州女祠的文化现象□郑刚

来源:黄山日报 2019-07-23 05:12   https://www.yybnet.net/

清懿堂在“粉墙矗矗,鸳瓦粼粼”的徽州乡村广土,最气势磅礴,精美绝伦的无疑是宗族的祠堂,民居簇拥,牌坊映照,无不衬托出它的雄伟高大和庄严。大画家黄宾虹故里歙县潭渡黄氏宗族族谱首页上就有“报本之礼,祠祀为大”族训。

徽州大建祠堂之风,兴起于明嘉靖、万历年间。明朝嘉靖十五年(1536),礼部尚书夏言上《令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庙疏》,获得嘉靖帝恩准,开始了中国古代“臣庶祠堂之制”的重大改革,“天下得祀其始祖”,“祖不以世限,而人皆得尽其孝子慈孙之情矣”。徽州开始大规模修建祠堂,正是在这种宗祠兴盛的热潮中,徽州出现一个特有现象——徽州女祠就势而生。

徽州女祠产生的历史原因

徽州女祠现象最初出现在徽州类似家庙的无名内室,此上溯至徽州宗祠的萌芽时期。《清华胡氏族谱》卷六《家庙记》记载,元朝泰定元年(1324),婺源县清华族人胡升,“即先人别墅改为家庙,一堂五室,中奉始祖散骑常侍,左右二昭二穆;为门三间,藏祭品于东,藏家谱于西,饰以苍黝,皆制也”。

这里所说的“制”,应为徽州祠堂的建制的“制”。其囿于朱熹《家礼》的规制:“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四和以奉先世神主”。宋元时期,徽州作为朱熹传播理学的重要场所,深受朱熹理学的影响,特别是朱熹的《家礼》对徽州氏族和宗祠建制影响尤深,“人们重宗义,讲世好,上下六亲之疏,无不井然有序”。

作为宗祠里设置专祀供奉祖妣“内室”的出现,最早当属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的文昌祠中的“女祠”,比安徽歙县棠樾的“清懿堂”女祠早300年。位于古徽州呈坎村前街中街的文昌祠女祠,系明弘治年间由前罗十九世祖罗弥四(号松轩)率侄罗震孙在弘治戊午年(1498)倡建。文昌祠又名“报本堂”,系徽州知府彭泽所题,后太师夏言又题额为“罗氏家庙”,供奉前罗始祖罗天真(号文昌)。罗文昌之妻朱氏“有令德,懿行足母仪”,被邻里族人称为“呈坎第一孟母”。故后人在兴建文昌祠时内设文昌女祠,旌表朱氏懿德流芳。

与文昌祠女祠相隔118年后被誉为“江南第一祠”的贞靖罗东舒先生祠也有着与文昌祠“女祠”相同构造和建制的“女祠”,早于棠樾的“清懿堂”女祠180年。贞靖罗东舒先生祠是前罗宗族的一座支祠,供奉的是罗氏先祖、宋末元初的著名学者罗东舒。祠堂三进的南侧有一个名叫“则内”内室,“则内”就是内侧的意思,当地人称“则内”为女祠,供奉祭祀的是罗氏女祖先人。女祠面积不及男祠的十分之一,高度也只有整体建筑的三分之一,女祠祠规中规定:再婚之妇和所谓罪妇的灵位不得入主祠堂。

真正具有“岁时合族以祭”意义上的徽州女祠则出现在清代。有清康熙年间(1662-1722)建造的歙县潭渡黄氏的“黄氏享妣专祠”、清乾隆年间(1786-1790)由前罗世祖罗廷梅所建的“懿善堂”女祠和清嘉庆年间(1796-1820)由歙县棠樾的大徽商鲍启运所建的棠樾“清懿堂”女祠。《潭渡黄氏族谱》卷六《祠祀·新建享妣专祠记略》记载:清康熙年间,潭渡黄氏宗族“庀材鸠工”所建造的“享妣专祠”。“为堂五楹,前有三门,后有寝室与祠门。而堂之崇三丈五尺,其深二十七丈,其广六丈四尺。前后称是,坚致完好。凡祠之所应有者,亦无不备。阅载而后成,计白金之费三万两。”可见其气势恢宏。

徽州女祠密集出现在清代,除了徽州宗法祭祀礼仪制度发展变化影响外,儒商贤达们的孝道文化因素的作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经济文化发展,徽州社会重视个性和良知的人文思潮兴起。徽州土地贫瘠、山多田少,大部分徽州人外出游学经商,勤俭持家、教养子女的重责落到了徽州女人肩上。一些因科举而显贵的族子或因经商而发达的豪绅,每念及“幼承母慈,长承母训”而在入祠族祭时“瞻顾座位,母氏之祖咸阙如”时,自然就感到失落,心中有未申之情,“于私心每有未安者”,于是开始想法变通,促使全国罕见的宗祠规制的徽州“女祠”则横空出世。

大画家黄宾虹故里歙县潭渡,黄氏族人在《潭渡黄氏族谱》中这样写道:“吾乡僻在深山中之,为丈夫者,或游学于他乡,或服贾于远地。尝违其家数年数十年之久,家之绳勉维持,惟母氏是赖。凡子之一身,由婴及壮,抚养教诲,从师受室,以母而兼父者多有之,母氏之恩,何如其重耶!正幼自恃母慈,长承母训,以有今日。”

乾隆年间,两淮盐务总商鲍志道盐策起家,深感成才立业家母教诲恩泽,“吾兹服贾充饶,何一非母之教”,其母郑太恭人早逝,但鲍志道仍时时回忆母亲督课情形,“夜诵所读书必精熟,母色善,然后敢卧。”鲍志道家业兴旺后便与其弟两淮盐法道员鲍启运在嘉庆年间筹资建造歙县棠樾“清懿堂”女祠,鲍氏祭祖,考妣从此分祠而祀,女祠终于从附属于男祠的“则内”规制而独立成祠。

另一方面,徽州文人贤达们对徽州祭祀礼制革弊出新促使徽州女祠应运而生。呈坎“懿善堂”,由清代翰林进士罗廷梅所兴建。罗廷梅之母是前夫逝后才改嫁至罗家,出身卑微,按照先祖的祭祀规制和女祠祠规的规定,再婚之妇灵位不得入主祠堂。而作为被朝廷授翰林院庶吉士,武英殿行走同修、奉直大夫的罗廷梅为回报母恩,实现母亲夙愿,又不违背祖宗礼法规制,唯有“变法”将母亲灵位从“则内”请出单独建造一座女祠,供族人和家人祭祀才能报答母恩。于是,“懿善堂”女祠建成,成为徽州历史上最早与男祠分庭受礼的女祠。

徽州女祠繁衍的文化背景

历史上,徽州名媛百世流芳成为催生徽州女祠繁衍文化背景因素之一。歙县许承尧在《歙事闲谭》中专门记载歙县西溪南“玉勾词客”秀才吴震生之妻程琼轶事。许承尧笔下程琼才华横溢,“书画算奕,无不精敏,论事评理,微妙独绝。”

宋代寓居钱塘的休宁人朱淑真,是朱熹的侄女,书香门第的朱淑真丽质聪慧,博通经史,精诗文、善书画、通音律,“文章幽绝,才色清丽,实闺阁所罕见者”。世人将其《断肠集》二卷和李清照《漱玉词》并称为“双绝”。

民国学者胡在渭的《徽州女子诗选》中,收录了仅明清两朝63位徽州女诗人109首诗作。这些巾帼奇人、才女名媛饱受徽州崇文尚学、淳厚民风和绮丽山光水色熏陶感染,抒发了无数徽州女人对爱情向往和相恋人别离苦楚、无奈心声。

明末文学家凌濛初说:“徽州风俗,在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徽商崛起壮大使得徽人谚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成为徽州社会特有现象,汪道昆感叹:“古者右儒而左贾,吾郡或右贾左儒。”“新婚之别,皆为故常”的徽人在外经商,难得回家探亲。更多的苦楚是徽商妇夫妻离别、长期寡居之苦。“邑俗重商,商必远行,出恒数载一归,亦时有客久不归者,新婚之别习为故常”。在那些孤单和无助的日子里,宋代诗人朱淑真一首《春怨》刻画出那种亲人离别难聚的痛苦心迹:“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春寒著摸人。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据统计,在古徽州各类牌坊中,以彰女子“贞节”者逾三成尚多。而歙县82座牌坊中就有37座是贞节牌坊。棠樾百来户人家,历史上先后就有贞节烈女59人……与之相衬的是徽州女人那种历经磨难、辛勤持家、刻苦耐劳精神著称于世。清代著名学者洪亮吉幼时“极贫”,其母蒋氏携三女租败墙破屋以宅之,且不分日夜寒暑,辛苦纺织,勤以女红,供养亮吉刻苦读书。灾荒之年,蒋氏和三个女儿以糠代粮,让亮吉吃粮,亮吉不肯,母子相拥而泣。终有洪亮吉入朝为官,光耀祖庭。甚至许多徽商经商之本来自于徽商妇嫁妆。歙县人洪承章在吴越经商不利,资金匮乏,其妻劝夫课业,竟“脱簪珥佐之”。

徽州女人就这样历经磨难,忍辱负重,俭朴勤劳,坚毅顽强地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用自己的血泪撑持了一个个和睦的家庭;用乳汁和汗水养育了古徽州大批的人杰;用才智启蒙促进徽州文化传播。由此,恢宏壮观、独一无二的徽州女祠问世徽州成为历史的必然。

新闻推荐

歙县38名定向培养乡村教师集中签约

7月17日,歙县报考初中起点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的38名考生,在监护人的陪同下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这38名定向培养...

歙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以大自然为乐2019-07-19 04:04
健康幸福练出来2019-07-22 05:03
评论:(明清时期徽州女祠的文化现象□郑刚)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