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黄山 今日歙县 今日休宁 今日黟县 今日祁门
地方网 > 安徽 > 黄山市 > 今日歙县 > 正文

携手合作 跑出发展“加速度”

来源:安徽日报 2019-05-24 07:00   https://www.yybnet.net/

杭黄高铁的开通,给苏浙沪地区的游客到皖南旅游带来了便利。本报记者 潘成 摄

在2018年11月8日举办的和县第十一届蔬菜博览会上,参观者试吃有机蔬菜。本报记者 徐旻昊 摄

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窗口。新华社发

在苏滁现代产业园区,安徽沛愉包装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在检验出口码垛机。 本报通讯员 李晓村 宋卫星 摄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全省上下特别是毗邻苏浙两省地区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乘势而上,积极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先锋队”和“排头兵”,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贡献各自的智慧和力量。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全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安徽省芜湖、滁州、马鞍山、宣城、黄山等毗邻苏浙地区统筹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等建设,携手沪苏浙加快落实重点领域合作,跨省联动、共谋发展,一体化工作迈入了“快车道”,跑出了“加速度”。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军,安徽省在东部与江苏有着几百公里的临界线,在南部与浙江有多个县市接壤,上海在皖东南地区拥有数个“飞地”,这些边界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交流频繁,跨省联动发展具有良好的资源和基础,也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这些年来,安徽省毗邻苏浙地区通过跨区域“一网通办”、打通省际断头路、轨道交通便捷通行、园区共建等合作方式,聚焦难点、堵点、关节点,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有效地推动一体化发展向更高质量迈进。

风从海上来,潮涌长三角。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开局之年,机遇前所未有、发展时不我待,需要全省各地特别是毗邻苏浙地区超前谋划、主动作为,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向更高质量迈进提供新动能。一方面,要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合作,巩固交通互联互通、园区共建等合作成果,持续推动协调共进、创新共建、绿色共保;另一方面,在更深层次、更深领域推动开放共赢和民生共享,切实提高政策精准度,积极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毗邻地区率先融合,努力打造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体制机制改革示范区,在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再立新功。

“一江一路” 合作架“金桥”

5月17日至18日,上海华中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代表余书平参加了黄山市委统战部主办的浙商·名企黄山行活动,并与歙县现场签订了汽车零部件加工基地合作项目。余书平说:“坐高铁来黄山参加这次活动,往返行程舒适从容,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杭黄高铁通车,带动了两地沿线旅游业的发展,也推动了旅游资源的整合。如今,朝登黄山、夕游西湖已成为旅游的新风尚。”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介绍,截至4月3日,杭黄高铁通车百天安全发送旅客超过150万人次,其中歙县北、黄山北两个车站客流同比增长95.3%和64.9%。上个月,黄山、杭州两市携手走进京津冀,共同推广“黄杭世界遗产游”“名山-名城-名江-名湖-名村游”“皖浙山水画廊游”等精品线路。

黄杭两地有着共饮一江水的历史渊源,经贸文化合作交流一直互动频繁。目前,杭州都市圈在黄山市投资兴办企业近300家、总投资额逾200亿元,解决就业5万余人,为黄山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代的徽商也积极投身杭州都市圈创业兴业,在杭州、湖州、嘉兴、绍兴、衢州等地创办企业200余家,有4万多黄山人融入当地的建设和发展。

2012年起,黄山与杭州两市承担了全国首个跨省流域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共同探索出了一条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安江模式”。黄山市发改委负责人介绍,去年10月25日,黄山加入杭州都市圈,成为浙江省外唯一的城市,特别是今年初黄杭两市签署“1+9”战略合作协议后,“融杭”也成为黄山市的“热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中旬,今年黄山市有50多个市直部门与杭州市主动对接,7个区县均与杭州都市圈相关区县签署合作协议,两地合作范围由原先主攻产业项目扩大到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产业格局、要素市场、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

“最快1个半小时到杭州、2个小时到上海、3个半小时到南京,杭黄高铁不仅带来了两地客流互送,深化了两地旅游合作,也把黄山市与长三角这一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紧紧连在一起。”黄山市投资促进局负责人说,2016年以来,黄山市与长三角地区签约项目669个,总投资622亿元,分别占全市同期总项目数和投资额的40%、28%,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89个。

优势资源对接优质项目,促进了黄山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了绿色食品、汽车电子、绿色软包装、精细化工四大主导产业。黄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人介绍,今年第一季度,全市规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和利润的增幅,均居全省第2位。1—4月,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全省排名第3位,工业用电增幅居全省第1位。

“新安江—千岛湖国家生态补偿机制示范区、杭黄国际黄金旅游线等重大项目已写入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编制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黄山市发改委负责人说,如今,新安江上下游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共筑长三角生态生命屏障,联手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推进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宁和互通” 共享“菜园子”

“蔬菜主要是西红柿,眼下还有西瓜,每天都要采摘一小车。”家住和县历阳镇魏大村的李元美是种菜大户,最近几天她天不亮就起床到蔬菜大棚里忙活。她告诉记者,村里和她一样的种菜户还有20多户,现在不愁销路,每天都有菜贩来到田间地头收菜,近一半流向南京市场。

走进和县蔬菜集散中心皖江大市场,记者看到一车车运来的西红柿等各种蔬菜成片铺开,工人们按照不同品质、颜色分类分拣。“每天凌晨两三点就装车出发了,一天一趟,一趟能拉1万多斤。”常年做西红柿生意的菜商周祥柱,已经跑南京市场30多年,每天清晨将一大车蔬菜准时送到南京市场的和县蔬菜摊位上。老周告诉记者,和县的蔬菜在南京颇受欢迎。

被誉为长江中下游“菜园子”的蔬菜种植大县和县,与南京山水相依、交通互联,因此南京也是和县蔬菜最大的市场。“每年和县蔬菜有近一半的产量,销往南京市场,大概有50万吨。”和县蔬菜产业发展局市场信息办主任张金龙介绍。由于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许多和县人习惯前往南京购物、看病、学习,南京人则来和县休闲旅游、投资等等。南京市民离不开和县的蔬菜,和县的蔬菜更离不开南京的市场。近年来,和县在提高蔬菜品质基础上,结合南京市场的需求习惯,调整蔬菜种植品种。“拿西红柿来说,南京市民更喜爱‘粉果’西红柿,我们就增加该品种种植面积。”在蔬菜局工作多年的张金龙,对南京市场的偏好变化颇有研究,他介绍,南京对蔬菜需求大,对高端蔬菜需求也在逐年增加,为此和县推出了芦笋、水果玉米、夏季青菜等多个绿色有机蔬菜品种,对于高端蔬菜品种,我们开通了直销渠道,不经转运直送南京市场。2017年,南京商务部门与和县蔬菜局对接,在南京最大的市场众彩批发市场精品蔬菜区专门设立了“和县高端蔬菜销售专区”。

宁和对接,交通先行。据了解,近些年,对一些特殊的蔬菜品种,南京菜商直接到和县田间地头收菜越来越多,和县蔬菜产地和南京市场互动频繁,这很大程度得益于“四好农村路”等道路交通建设的完善。南京浦口区到和县乌江的浦乌路是连接两地的主要道路,随着两地来往密切,车辆增多,通行压力大。4月12日,和县党政部门组成代表团赴南京浦口区进行对接,效果良好。“经过对接,和县和南京浦口间,将通过新建、改造、接通等推进包括宁和高速、滨江大道等六大交通项目建设,和县的公交线路也将与南京的公交和地铁无缝对接,使两地来往更加便捷。”和县交通局负责人说。

“一网通办” 增添新动能

“多亏了‘一网通办’,我人在芜湖,不用跑路,就办好了宣城市宣州区的营业执照。”深圳市福田物业发展有限公司宣城分公司总经理王德裕高兴地告诉记者。

让王德裕受益的正是G60“一网通办”综合服务。为助力G60科创走廊九城市经济发展,G60九城市通过线上开发业务系统、线下设立专门窗口,正式确立了“一网受理、九城通办”的工作机制,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去年9月28日,沪宣两地互发全国首张异地营业执照,标志着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一网通办”全面投入运行。目前,G60“一网通办”涉及事项37项,其中企业30项,个人7项。

“宣城市G60‘一网通办’服务已经拓展到下辖的7个县市区,我们宣州区政务服务大厅也设立了两个服务窗口,分别办理企业和个人事项。今后,宣州区的投资人无论想去九城市中的任一城市开办企业,都可前来办理。同样,我们也随时受理九城市中任一城市发来的办理事项。通过邮寄或是全程电子化,实现了异地领证,全程零见面。”宣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审批科科长沈蕾蕾介绍。

在宣城市政务服务大厅G60“一网通办”服务窗口,记者看到,窗口配备有电脑、打印机、扫描仪、摄像头等设备,还设立自助服务区,展板全面公示了G60“一网通办”办理流程和办事指南。“现在我们的G60‘一网通办’是专门窗口、专人引导。截至5月13日,我市通过G60‘一网通办’平台,办理异地营业执照22户。”窗口工作人员杨玉霞告诉记者。

借助与G60兄弟城市间许可服务事项的“一网通办”,宣城市通过统一受理标准、办事流程、材料规范等,实现了九城通办审批服务事项的标准化、综合服务窗口规范化、政务数据共享信息化。下一步,“一网通办”继续合理简化企业办事要件、持续扩大通办事项证照范围。

便利的营商环境促进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发力”。“宣城成功加入G60科创走廊后,通过全方位深度融入长三角,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2018年宣城市新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447个,其中长三角地区投资项目占80%以上,总投资近1000亿元,2019年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有六成以上来自沪苏浙。”宣城市发改委副主任吴必东告诉记者。

无缝对接 融入“大江北”

沿南京长江隧道向北驱车仅10多公里,便驶入了滁州市南谯区。随着南京工业大学、河海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一批高校研发型科技项目入驻,一座高教科创城正在这里迅速崛起。“我们的技术研发团队中有70%的人来自江苏各大高校,不少人定居南京,从江北开车来上班也就20多分钟,还可以选择坐跨省公交无缝换乘,不久之后滁宁轻轨开通,两地将实现深度融合、同城发展。”南京工大开元环保科技(滁州)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马俊介绍说,公司自2016年6月份开工以来,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已全面建成投产。

滁州与南京隔江相望,地域相连,经济相融,人缘相亲,文化相通,交流合作源远流长。近年来,随着南京江北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滁州市抢抓历史性机遇,坚持东向发展、主动融入和协同互惠原则,在毗邻南京的天长、来安、全椒、南谯新区、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地规划建设“大江北”协同一体化发展平台,全面对接、积极融入南京江北新区。

滁州市聚焦规划、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合作领域,推动与南京同城化发展。在空间布局上,以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经开区原创城、来安汊河科技新城、南谯新区高教科创城“一园三城”为主体的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获批,天长金牛湖新区、全椒十字产城融合示范区等加快建设和产业承接步伐,形成对接江北新区的主要平台。在交通建设上,滁宁两地已通过多条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及水运线路实现互联互通,滁宁城际铁路于去年底开工建设,两地市民可乘3条城际公交互达,换乘2条地铁线路。

滁州结合南京江北新区“两城一中心”(即芯片之城、基因之城、新金融中心)产业定位与自身条件,坚持优势互补,推动协同发展,产业合作不断深化。滁州在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新材料、医药等产业上搞好引资配套,同时加大轨道交通、汽车配件、机械制造等产业引进力度,谋划好江北新区城市功能性产业对外扩散承接工作。

瞄准南京等长三角城市旅游市场,滁州市着力发展生态休闲、康养度假、观光体验、科普研学等多种旅游业态,加快推进兴茂国际旅游度假区、黄圩湿地旅游度假区,乌衣古镇文旅、金牛湖天才小镇、明湖等重大项目建设。

橘红色的教学楼、上下两层室内运动场、大型学术报告厅……投入运营3年多的南京琅琊路小学苏滁分校,目前已经成为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里的“明星学校”。“这里原本就是一座普通的农村小学,因为宁滁间建立了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负责人介绍说。此外,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加入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并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开展医联体合作,南京儿童医院滁州分院开展二期扩建,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汊河分院正式运营。

本报撰稿:本报记者张敬波吴江海贾克帅 罗鑫罗宝

本报通讯员 夏丽丽

新闻推荐

安心安身安业歙县广纳英才促发展

本报讯城以才兴,业以才立。歙县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抢抓“融杭”机遇,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以等不起、坐不住、慢...

歙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歙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科技知识进社区2019-05-22 04:36
猜你喜欢:
评论:(携手合作 跑出发展“加速度”)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