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伟民
程全明把砚雕工作室犁石斋和家都安在了歙县七里头的徽州艺术品市场内,不大,却十分典雅、温馨。工作室亦不大,却倾注了程全明所有的努力、心血和梦想。
1974年,程全明出生在长陔乡一个农民家庭,整个童年都在半饥不饱中度过。一心想着走出大山的他,年仅16岁时就在亲友的帮助下,翻过了千米海拔的长陔岭,成了屯溪一饭馆的小学徒。
5年的饭馆生涯,程全明出落成了一个年轻小伙,烧得一手好菜,也有了一些积蓄,就一心想着去开一家自己的饭店。却终究太年轻,凭一己之力还当不了老板,在从事砚雕工作的老表王国斌的帮助下,22岁的程全明成了艺海公司的员工。
“我表哥说,你做厨师每天面对的是油烟,你做砚雕,走出去也是个文化人,传承的是徽文化。”老表的一席话让程全明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追求。程全明刚进入公司的时候,只是安排看仓库。一次偶然的经历,他骨子里特有的艺术闪光点得到了充分体现。公司老板王云龙是个文化人,写得一手好书法,在篆刻上也有一定的造诣。有一次, 王老板在一方砚上写了一篇百余字的长文,待砚雕师傅刻字。当晚值班、闲着无事的程全明拿起了刻刀,一夜无眠,愣是把百余字雕琢了出来。第二天一上班,王老板拍了拍程全明的肩膀说,别再管仓库了,雕砚台去吧。
程全明打小就肯于吃苦,做事用心,同事们下班了,不是拉班结伙喝两盅,就是一起玩玩牌。程全明回到宿处后,手中依旧摆弄着刀铲和石头,把整个身心融入到了令人着魔的技艺之中。“做砚台不在乎石料有多贵重,哪怕只是小小的一块,只要用心去做,都能做成自己心目中一件很完美的东西。”一个人,当他长年累月地在同一件事上坚持,那么他离成功也就不远了。2010年,离开公司单干了6年的程全明独自设计制作的歙砚作品“琵琶行”,在上海世博会上展出并获金奖,这让他更加坚定了信心和决心。
程全明的“琵琶行”歙砚作品功成名就后,仿制者甚多。即便数年过去的今天,依旧有人仿制销售,程全明却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其他砚品的研发上。最让他感到自豪的就是“系列歙砚”的设计制作,其中就开创了荷韵、吉祥如意对锁、文房四宝、琴棋书画、岁寒三友等系列砚品,或两件,或多件,以群体的力量展现歙砚的魅力。而这些系列作品,不需要大块的石料,甚至许多废弃的边角料都能得以重新利用,重新焕发出迷人的风姿。
歙县的歙砚从业者有3000余人,与这一产业相关的达万人之众。随着婺源砚山村老坑的停采,砚料已现枯竭之势。寻找一处新的开采点,就成了歙砚行业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程全明及歙砚界的从业者,总要不定期地走进大山探石寻石。大谷运村的一处砚石开采地,便是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小石料大用途,小物件大思想。程全明妙手偶得,匠心独运,赋予了一块块石头全新的思想,带有厚重的徽文化底蕴。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得主、砚雕大师俞青高度评价程全明的组合系列作品:在当前原材料稀缺的情况下,程全明通过艺术创新,把歙砚的艺术性、收藏性和实用性完美结合,开创了组合砚、系列砚的先河。
程全明收藏了不少好石料,他认为,砚雕的传承和发展必将经历一个漫长过程,每一代砚雕人不仅要积极地节俭用料、创新发展,更要把好的东西多留一些,留给更有才华的后人去雕琢,去提升,去发扬光大。
耐得一生寒暑苦,犁石廿载味始知。程全明为人厚道,待人真诚,在业界有着良好的口碑。从业22年来,程全明收获了省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他常说一件砚雕作品,表达的就是雕刻者思想,人们通过作品就能看到你的思想。而一个砚雕者只有领悟了石料的特质,才能更好地随物赋形,雕琢出有思想的传世佳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吴江海)7月15日,众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歙县政府签约,建设智能网联汽车电子零部件生产基地。据了解,该项目落...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