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消息就在十多天前,一场普通话和方言之争引爆网络:沪教版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本《打碗碗花》,原文中的“外婆”一词全部被改成了“姥姥”。而方言的使用人群和使用范围则不断缩减。对很多“95后”和“00后”来说,方言早已成为一个陌生的概念。在合肥的一场活动中,通过现场提问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在合肥出生、长大的小朋友,不会说家乡的合肥话。为了保护安徽方言,自2016年开始安徽省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安徽省项目,今年安徽省已经启动了第三批语言资源保护工作。
从“外婆”“姥姥”之争说起
6月20日,有家长通过微博爆料称,沪教版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本《打碗碗花》,原文中的“外婆”一词全部被改成了“姥姥”。该家长说,孩子在家长读这篇课文念到“姥姥”一词时无法理解。“我们这里对‘妈妈的妈妈\’称呼一直是‘外婆\’,我告诉孩子,‘姥姥\’就是‘外婆\’的意思,孩子又反问我,为什么不直接写‘外婆\’呢?”她在网上检索,才发现这篇《打碗碗花》的原文写的就是“外婆”,收录到教材后才被改成“姥姥”。
对此,上海市教委作出的一则回应的截图亦被晒出,截图内容称,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姥姥”是普通话词汇,“外公”、“外婆”属于方言。随后,“方言”之争成了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
这场事件的发生,引发了网络上一场声势浩大的“外婆”“姥姥”之争。不少网友认为,“外婆”“姥姥”只是不同地域人群对“外祖母”的称谓,将大家耳熟能详、广泛接受的“外婆”一词定义为方言,令人无法接受。还有网友调侃,唱了这么多年的《外婆的澎湖湾》,是不是也得改成《姥姥的澎湖湾》?
据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安徽省项目专家徐建介绍,“安徽方言”不是单一系统的方言,而是多种方言系统的综合体。“安徽方言”共分为五大类,分别是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徽语、赣语、吴语。以淮河、长江为界,淮河以北主要是中原官话;江淮之间主要是江淮官话;长江以南的皖西南区域以赣语为主;皖南主要是徽语和吴语。同时,先后有成批迁徙定居安徽省南方的客籍人,他们所说的客籍话也成为安徽方言的一种。
如今,随着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普通话在教育中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而方言的使用人群和使用范围则不断缩减。对很多“95后”和“00后”来说,方言早已成为一个陌生的概念。
在合肥的一场活动中,通过现场提问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在合肥出生、长大的小朋友,不会说合肥话,近九成孩子只会说普通话。对于耳熟能详且颇具特色的“妈姨”(妈妈)、“姥姥”(姑姑)、“屋奶”(外婆)等合肥话称呼,小朋友们更是一脸困惑。其实现在有一些家长不太愿意教孩子说合肥话,一方面是觉得方言用处不大,不想把时间花在学合肥话上,另一方面也是受周围环境影响,一些小朋友不愿意用合肥话和同学交流沟通。
安徽省已启动第三批语言资源保护工作
对于类似合肥话的这种方言土语,国家相关部门也有着一些保护计划。记者通过查询得知,曾在2008年,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在各方言区采取活态标本,建立方言档案。而在民间,类似于“中国微乡音”汉语方言大赛这样的方言保护和传承活动正在兴起:在电视、广播中推出方言节目;方言进校园,让孩子们不忘乡音,记住乡情;移动互联网上更是出现了以乡音乡韵为纽带的社群,延续着方言的魅力。
为保护安徽方言,徐建说道,自2016年开始安徽省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安徽省项目,根据南北方言差异,长江以北是一个市设立一个点,长江以南是一个县设立一两个点。“已完成25个方言点,目前正在进行全省的第三批语言资源保护工作,共设歙县、祁门、石台、淮南等15个调查采录点,明年将完成所有方言点的调查。”在所有方言点完成调查、收集后,将会筹备编辑、出版安徽省语言资源集,预计2021年面世。唐萌
新闻推荐
本报消息记者赵天彪报道日前,省商务厅正式公布新一批“安徽老字号”企业名单,黄山市2017年申报的10家企业全部入选。据悉,截...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