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歙县杞梓里镇坡山村声名鹊起,游人蜂拥而至,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发展农家乐,共享全域旅游带来的盛宴。村民方锦山就是返乡创业的代表之一。
方锦山今年45岁,16岁出门打工,辗转多个城市,后在合肥全锦建材有限公司任部门负责人,年薪30万元。在熟悉他的游客和村民眼中,方锦山放弃高薪返乡创业,源于他对家乡的爱。
北京游客王传顺多年来一直情倾坡山,一年中总有几个月是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度过,今年初还被坡山村聘为荣誉村民。王传顺介绍,方锦山在省城有自己的事业也有自己的产业,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建民宿,发展乡村游。“他说哪怕不赚钱,都觉得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建设好自己的家乡。这话特别打动我,我要给他点赞。”
说起返乡创业的原委,方锦山认为,人有一千个他乡,却只有一个故乡。坡山是生他养他的家,自己有能力了,总要想着回报。2017年,方锦山返乡后,一期投入80多万元,建起了“聚贤山舍”农庄,融入地方文化,不仅古色古香,还带着浓浓的山村风味。他认为,一个地方,一个村落,要想蓄积发展后劲,必须做好两件事。一件是发动好群众,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关键在于让所有人都能享受旅游红利;另一件是做好人文文章。坡山前期发展,全凭花海、云海带动,那么没有花了看什么?这个问题不解决好,乡村旅游就会陷入停滞。
一个成熟的旅游地,一定不能少了人文的东西。只有自然跟人文相结合,才有骨有肉。为此,方锦山除了照顾自己的农家乐外,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走亲访友做调研上。“一个正月都在村里转,看看年纪大的老人,听听他们的想法;走走经济能力不好的乡亲,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村民的心声要听,才能做快做大。”方锦山觉得,要把握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让更多的百姓能分享到旅游红利。村里大部分人没能开办农家乐,但他们都有农副产品,可以组织销售;还要把村里的非遗传承人、能工巧匠等组织起来,进行工艺演绎和展示,让游客参与其中。只有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才能赢得大家的支持,才能让游客感受到不一样的坡山。·江伟民·
新闻推荐
□记者舒俊文/摄家住屯溪柏山社区江南新城东区的余雪花今年80岁,别看她身形瘦小,身板却硬朗得很,而且还有一项让年轻人都傻眼的本事——2分钟连续转动呼啦圈200多次。在前不久小区举行的庆元宵活动...
歙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