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伟民
19岁开始学习裁缝手艺,出师后开店纳徒,成了村里首先绽放的个体户之花;46岁那年,毅然转型开办山核桃加工厂,在12年的经营中,凭着诚实守信、货真价实的徽商理念,走出了一条创业新路。她就是歙县三阳镇竹铺村民、黄山市山野土特产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洪爱娟。
村中首批“万元户”
1960年,洪爱娟出生在歙县三阳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大江南北,洪爱娟下定决心拜师学习裁缝手艺。“整整学了三年,我就出来开店了。”
竹铺村东倚昱岭关,原本就是徽商走沪杭的必经之地。洪爱娟为人诚恳,手艺精湛,是村子里最好的裁缝师傅,刚从改革中得到实惠的农民,人人都开始精心打扮起来。洪爱娟开着布店,做着裁缝,最多时徒弟多达10多人。“一开始,虽然工价不高,但一年也能挣个万把块钱,我也成了村里的万元户。”
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竹铺村自古就盛产山核桃,下游三阳镇、杞梓里镇,村后金川乡,老百姓的主产业就是山核桃,每年吸引着浙江临安的众多老板前来收购鲜果。
开着店做着裁缝的洪爱娟,从中看到了商机,布店成了临安老板的代收点。“我是2002年开始帮外地老板代收山核桃鲜果的,一斤赚个一毛钱,一个季节下来,最多的时候赚了2万元。”这一收入特别可观。当时,竹铺及其他村落都没有山核桃的加工点,竹铺的山核桃品质好,但年年出售原材料,不仅价格低、赚得少,最主要的是没有自己的品牌,这种为他人做嫁衣的事情还要干多久?洪爱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2006年,洪爱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关掉裁缝店,开办山核桃加工厂。
不求赚多少钱
但求闯出一片天
洪爱娟敢说敢干、雷厉风行。买机械,改装厂房,仅仅一年时间,一条半自动加工生产线展现在村人面前。“第一次就投了30多万元,也贷了不少款。大家都认为,我好好的店不开,就喜欢折腾。可我认为,顺应时代潮流,才能更好发展。”
“我的产业刚起步的时候,从没想过要挣多少钱。我觉得把牌子树好最为关键。”,加工厂开张之初,洪爱娟就申请注册了“爱娟牌”山核桃商标。“选最好的料,精心加工,哪怕猪肉卖成白菜价也不可惜。”
在洪爱娟的执着和坚守下,公司产品在2011年获中国(衢州)农博会粮交会优质农产品金奖;2014年公司通过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爱娟”牌山核桃成了省著名商标。
一个好的农产品,离不开一个好的基地。洪爱娟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把杞梓里镇英坑村的3000亩山核桃园作为公司的生产基地,从源头上抓好绿色生产,目前英坑山核桃基地被国家林业局认定为“全国核桃示范基地”。
扩大再生产
严把质量关
2013年,洪爱娟斥资300多万元,在杞梓里镇苏村收购了一幢旧房子,改造后成了新的厂房。“原来的工厂面积小,只有200多平方米,新厂房有2000平方米,是原来的10倍大,生产线加上了两条,加工能力从原来的7万来斤,上升到了20万斤。”
洪爱娟始终认为,只要自己的收购量、加工量上去了,企业做强做大了,才能更好地反哺果农,才能让更多的人得实惠。目前,公司在黄山市开设了多个营销窗口,并进入多家超市卖场,与芜湖、合肥等地的多个大型食品公司均有业务往来,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近三年来,年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572万元、698万元、816万元,公司的发展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有爱心的人,才经营得好企业。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洪爱娟刚创办企业不久,年纯收入也就3万来元,可她一次性就捐款捐物达5000多元。近年来,她还资助过竹铺和三阳的多个留守儿童。洪爱娟常说,企业家要有良心,有了良心,生产的产品才会健康;企业家更要有爱心,有了爱心,才能懂得承担社会责任,才能更好地把企业经营好。
新闻推荐
市综治委决定,对陈双喜等11件43人2017年度全市见义勇为先进人物(群体)候选人事迹进行公示,公示期限五天,联系电话:2325752。黄山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2018年3月9日1.潘助胜,...
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