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程向阳
春节期间,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论是一些在外地打工创业几十年的黄山人,还是出去时间不长的黄山人,或是尚在读书即将就业的黄山籍大学生,对大城市似乎没有了过去那么多的依赖和向往,他们开始重新审视故乡和外面的世界。
A
回归,是他们的心愿
洪光辉今年47岁,在杭州打工已有十几年,一开始跟亲戚做木工,后来做工程施工管理。妻子王秋兰也在杭州,从事家政服务。在老家休宁县月潭村,洪光辉算是成功的打工者,不但在村中盖起了最大的房子,在屯溪也买了房。年年春节,年年回家,今年过年他心生返乡的念头。“儿子在洛阳上大学,家中只剩下年已八旬的父母。我们也是快五十岁的人,打工不能打一辈子。最多再干一两年,就会选择回家乡发展。”洪光辉说。
歙县霞坑镇的方先生在浙江湖州开公司,资产数千万元,在湖州有店面,在歙县有房产,而今年春节回家,他表达最多的是想回家乡的念头。“在外时间越长,就越念家。世界再大,他乡再好,也没有家乡好,即便游遍了大半个中国,仍然觉得家乡好。有好的投资项目,我就回来。”方先生说。
B
回归,是他们的选择
家在休宁乡下的大四学生洪鑫学的是工程机械电子专业,今年春节他参加了两场市人社局组织的招聘会,目的是为自己今后求职探探路。洪鑫不像一些大学生那样拼命往“北上广”挤,他说想回黄山,虽然平台和视野不如大城市,但发展中的黄山需要人才,而且随着交通、通讯环境的进一步优化,距离、信息、思想等鸿沟越来越小,而黄山的生态优势、人居优势也将逐渐吸引大学生前来就业。
杨秋平打工20几年,在浙江丽水有房、有车,老婆和孩子也在那里工作、读书。今年,他有了新打算:卖掉丽水的房子回屯溪购房,让孩子在市里读书,他和妻子在乡镇投资一个项目,准备以此经营自己的“下半生”。他认为,让孩子回到家乡读书就业,今后发展潜力很大。
C
回归,是时代的发展
市委党校副教授、理论研究室主任毛新红认为,在外黄山人萌生回乡渴望,是新时代发展的体现。这些年黄山城乡变化巨大,也使得一年一度回归故土的人们,用欣喜的眼光来重新打量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黄山城乡面貌的巨大改变、旅游的迅速发展、文化的魅力和优质的生态,尤其是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定位,都蕴藏着无数的发展机遇和无限的发展力量,所有这些所形成的虹吸效应使得大量在外发展的黄山人开始选择回到家乡。”
毛新红说,老一代农民工对曾经偏僻落后的黄山已不像以前那样排斥,代之的是乡愁的眷念与回归,而新生代的年轻人,他们有新思想有文化技能有创新理念,他们更是用新的发展思维审视故乡,在故乡寻找自我梦想的实现、新职业的定位和新生活的创造。在这别样于传统的对故乡的审视过程中,新老黄山人都在重新衡量与故乡的关系,消除过往的误解和抱怨,告别对大城市的膜拜,并在自己的人生规划中,用更长远的新视角来审视故乡,向家乡重新回归聚集。
新闻推荐
俗话说“三六九、往外走”。歙县三阳镇村民吴承水却将外出务工的日子后推了一天,2月24日,他带着家人一早走进了镇卫生院,首次亲历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的体检项目。绵绵细雨难挡初春的暖意,...
歙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