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良顺文/摄
探寻徽风古韵,行走徽州古道,是不错的选择。
徽州境内,山峦叠嶂。为挣脱大山的阻拦,先人凿出一条条“通天”步道,连接起山外的世界。千百年来,在这些步道上,青石板串起路亭庙宇,石拱桥连着千年古村,古关隘印着刀光剑影,老石碑刻着徽商足迹。如今这些纵横交错的步道已成“古道”,但作为徽州历史的见证者,它却已累积成一部厚重的史书,静待后人去慢慢品读。箬岭古道或为其中的典型。
箬岭古道为“徽青古道”一部分,又称“隋唐古道”、“旌歙古道”,是古徽州通往青阳及长江以北的主要驿道。古道开凿于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4年),历经官府、民间多次修葺,至今保存完好,是徽州境内年代最久远的“官道”。古道以歙县、太平(黄山区)、旌德、绩溪四县界岭“箬岭关”为中心,向四县蜿蜒,南自歙县许村镇茅舍村,北往黄山区(太平县)谭家桥镇岭脚村,东至旌德县白地镇高甲村及绩溪县上庄镇,各段方向路段五至十公里不等,是古徽州府官员跑省进京、学子北上赶考、商旅南来北往、百姓走亲访友的主要官道。其制高点——“箬岭关”为古徽州“府治”屏障,历代兵家必争。
去年初春,我曾受邀,首登箬岭。一行六七人驱车经许村至茅舍,驻车攀行,至箬岭关,后折返至茶坦古村用餐,餐后原路返回。古道路面四至六尺,石板青亮,逶迤于苍山翠竹间,或壁立山崖,或平铺山脊。途中亭庙古色依旧,但残垣断壁为多。茅舍、茶坦古村已不见“茶茶坦,板门面,家家户户开店面”盛况,但其倚山驭水的村落、跌宕起伏的马头墙、高大沧桑的古树,依旧回响着久远的喧嚣。箬岭关隘城楼依旧,登临关台,“天险重开”,顿有君临城上、号令千军万马之豪气。然未走完全程,恐有缺憾,故未能落笔成文。
至此之后,已走多条古道,不乏出境徽州的多处古关隘,更不乏路面规整精致者、周边景色秀美者、史迹厚重者。然我却一直惦记着箬岭古道。
今年初夏,终能成行。为揽胜全程,特意驱车至旌德县白地镇开始登山。
据当天天气预报,多云阵雨。自“旌歙古道”入口,天气尚佳,即无骄阳,也不阴霾,实为登山最佳天气。至第一层山脊,即见云开雾散,远处山峦起伏,飘逸云中,若隐若现,仙境一般。兴奋之余不忘在朋友圈“直播”此美景,题以“新鲜的”三字。点赞者众。
然好景不长,浓雾至。林荫下,本就阴暗,此刻已似夜幕,能见度不足30米,倍感压抑。山中晴雨交替、雾散云开为常态,据说浓雾之中,嘶喊几声即可成雨。老天真的不嫌弃我的“公鸭”嗓子,一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果然磅礴大雨召之即来。幸好离一路亭——“旺子洞”不远,赶紧避雨。
徽州古道,一般三至五里就有路亭,或倚路而建,或依山而筑,石墙泥瓦,木梁檩椽。但此处路亭却有不同,皆曰“洞”,类似一孔拱桥,后倚山坡,前临大路,因不需檩椽瓦片,可数百上千年不需修缮而不圮塌。此处每一个“洞”,不仅仅是一段旅程,更是一个故事:“五里洞”,距离起点高甲村五里之处;“靠壁洞”,过往商旅祭祀“当境土地”(土地爷)之所;“旺子洞”,妇人求子、父母望子回家之意;“天星洞”,位于千米山巅,夜间路人架灯于“洞”中,如天上星宿闪烁。
二十分钟后,雨渐止,继续攀行。然避之不及的、和我们一起“避雨”的、又在“肌肤之亲”中伴我前行的,还有几枚小动物——我们之前谈之色变的“马大姐”(蚂蟥)。箬岭北连“梅花岭”,东接“色岭”,何为“色”岭,我未曾考究,但记载中的色岭“蚓屈蛇横,少须拄笏”,果然名不虚传。当发现“马大姐”缠身时,其已深入皮脂,去除后,仍血流不止。本以为“老脸皮厚”有优势,不曾想此“大姐”“老少通吃”,瞬间驻停,即可附身而上。
“前有埋伏后有追兵”的行军是最快的,我们唯有向前疾行才有“生机”,六七公里山路,竟不敢歇脚,一直“狂奔”至箬岭关。即使这样,其间仍被袭数次,好在“马大姐”无毒,据说,有“防血栓”功能,权当免费打了几针“疫苗”吧。
阳光总在风雨后。阴暗见不得阳光,“马大姐”亦然。临近中午,艳阳高照,我们终于进入“安全地带”。
新闻推荐
查看冬季储备用水情况,确保村民安全过好春节。走访途中,向村民了解生产生活情况确定春节慰问困难群众名单分享拍摄的长标村风光照看望抗美援朝老英雄王利志,他身体硬朗,坚持干活。了解高山茶叶冬季护...
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