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波
作为徽州人,我自幼就对歙砚有着香浓的情愫,总会有意或无意去关注歙砚,继而从多种渠道去了解一位位活跃在艺坛的砚雕师傅。
初夏的一个午后,经朋友引荐,我在古徽州歙砚城有幸拜访了德艺轩主人洪道俊先生。一阵寒暄之后,因同为歙县南乡人,又因他出自我最熟悉的砚雕大师潘声吉先生门下,我们的交谈自然少了拘束,融洽的气氛逐渐氤氲满室。
70后的他,自1996年投身于砚雕艺术家潘声吉门下,屈指数来,他研习砚雕艺术已整整二十年。历经二十年的艺术洗礼,在一位位艺术大师的悉心指导下,加之他的聪颖苦学,他从一株不起眼的小苗逐步长成了一棵葱茏的树木,在歙砚这片林地里拥有了一片蓝天。
艺术家是靠作品说话的,一件创作者呕心沥血的精品力作,是能说出很有分量的话的。我静心品赏了他摆在锦盒里的一方方砚雕作品。“精美的石头会说话”,他的这些作品石材并非来自同一产地,本地、外地的砚材各占了一席之地。产地不同,石质的粗细、纹理的疏密自然有别,这给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也增加了创作的难度系数。道俊显然是掌握了这些砚材的“火候”,他依据石材不同形状及不同自然纹理,施以不同的题材,人物、山水、蔬果、花鸟、虫鱼等皆有涉足,他采用不同的雕琢方式,浮雕与镂空融合、立体与平板随心所欲,其作品精细,刀法娴熟,线条流畅。他的几十方砚雕作品,在我眼里没有复制的雷同感觉,每一方都有各自特色,称得上是上乘的艺术佳作。
我逐一品味之后,发出了啧啧赞叹。道俊先生说:“这只是我的一部分,楼上还有五六十方更好的,我带你去看看!”在他的引领下,我又品赏了他的精品力作。
作品《荷塘清趣》,为半圆形浅浮雕,上有荷叶数片,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细看那摊开的荷叶上似有几粒晶莹的露珠,这是砚材的自然纹理所致。这方不大的砚材,令人叫绝的是,他依据砚材波浪纹,留出砚材一大半作为砚的墨池与墨堂,墨池里微波漾漾,水面上一条鲤鱼正跃出半个身子,精巧的构思,加上这自然纹理,使静态作品有了诗意的动感。
《招财进宝》又是一方令人赞不绝口的精品,砚不大,比我的一只手掌略小,此砚充分利用了砚材自身纹理及形状而雕刻。此块砚材如一只扎紧了袋口的小布袋,其扎紧袋口的那根细绳,自然天成,绝非人工雕琢。他在此砚石一面,雕刻铜钱一串,墨池装饰线又是铜钱的细绳,墨池下方,一只张开大嘴的蟾蜍,已把小半个铜钱吞入了口中。砚虽小,却深深吸纳了我的心,让我久久端视、品味这浓缩里的精华。
两方小砚,就让我痴迷了,还有那么多方砚雕作品,在静静等着我一睹风采。近处的这方睡鹅图,虽只有掌心这么大,作者虽只是稍辅雕刻,却让我领略了李鱓笔下的《芭蕉睡鹅图》境地。远处的那方大而重的古筝砚,我肯定抱不动它。我纳闷:古筝上的那十几根琴弦该怎么雕啊?过去一看,我惊呆了:那十几根琴弦没有雕啊,都是自然的纹理,真是鬼斧神工!
徽州是新安画派的发源地,这里的奇山异水孕育了灿烂的徽州文化,生长于徽州沃土上的洪道俊,其所制砚雕作品不觉间便融入了水墨国画的艺术元素,他既继承了传统砚雕的艺术格调,又有了创新与突破。他的不少作品大都因材施艺,追求意境,注重天趣与人艺的完美融合,由刻意追求雕工技法转而力求砚石神韵与稍辅雕工的写意风格,作品达到了“具象为器,抽象为道”的艺术境界。
“墨洒金壶紫汁凝,室藏佳砚青云敛。”偷得浮生半日闲,徘徊在德艺轩,感觉时间匆匆,在这匆匆之中洪道俊及他的砚雕精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黄山天下秀,植根于黄山之麓的歙砚雕刻,也是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山,一代代砚雕师傅,为之呕心沥血,勤劳与智慧的结晶,让这座名山四季常青。德艺轩主人洪道俊先生,刚入不惑之年,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愿他在道艺上至臻完美,成为“德艺双馨”的一代大家。
新闻推荐
□潘进辉记者李小云晨刊讯“惠残政策能覆盖则全覆盖,惠残项目能倾斜则尽量倾斜。”7月16日,记者从歙县残联了解到,今年以来,该县残联多方法、多渠道开展扶贫攻坚,通过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