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新闻 歙县新闻 休宁新闻 黟县新闻 祁门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黄山市 > 歙县新闻 > 正文

大山篾匠

来源:黄山日报 2017-06-09 00:00   https://www.yybnet.net/
□ 汪燕燕

听说有个叫“十九曲”的深山里,有位古稀老人能将山林竹乡随处可见的竹子,经过传统的技法,编织成不同风采的器物,尤其是女孩出嫁用的嫁妆针线笸箩、果子盒、箱奁、花篮……精致细巧,朴素中洋溢着一种清雅的气息,四邻八乡有嫁女儿的人家,总会提前上门预订。为了见识这位民间艺人的高超才艺和智慧,五月的一个周末,我和区电视台名记老谢,专程去寻访这位住在山坳里的老艺人。

车子途经歙县约莫半个时辰后,拐上了去南乡的崎岖盘山公路,好在驾车的女士车技不错,车子沿着新安江山水画廊平缓地前行,一个半小时以后,到了岔口镇由几个自然村合并的周家村,当地人仍沿称为十九曲的大山里。

这是个典型的徽派民居与田园风光相映生辉的古村落,坐落于皖浙边陲大洲源境内海拔600米的高山上,也是皖南山区拥有浓郁红色历史的村落。

站在村口仰望,四周山峦绿荫蔽日,水口的杨树粗壮挺拔,村庄是一块被群山环抱的小小盆地,白墙黛瓦,衬映在青山绿水中,一条溪流从村前蜿蜒而去,据说这里九条小溪汇聚,只村里一个出口。溪流淙淙,鸟儿啁啾,愈衬小村幽静、深邃,宛若仙境。

沿着小溪往村里走,山坡两边的房子错落有致,上坡后,见一人家门口码着七八根茶杯口粗细的竹子,也有剖开的竹片、纤细的竹丝、青绿色的竹屑,大门对面的墙上窗帘也是竹子编成的。

这自然是我们今天寻访的篾匠余训经家了。一位个高略瘦的七旬老人听我们说明来意后将我们迎进门,他老伴也动作麻利地泡茶、让座,谢记顾不上喝水就拿出摄像机、照相机,很快进入了角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许久居竹乡原生态环境的缘故,七旬老人脸色红润,显得年轻。屋内到处可见主人的作品:竹篓、竹匾、竹簸箕、竹罩、筛子、竹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桌上有套嫁妆果盒,火燪、针线笸箩……造型别致,做工精巧。只见笸箩底圆向四周渐渐张开,中间略鼓,口又收紧些,近瞧,底部利用经纬交织变化巧构美形,无论从哪个方向看经纬都是九行,我在想是否取天长地久之意?编织技法纹理丰富,有米字形、菱形格、梅花眼,用斜纹、缠结、绞纹、棋盘格和间格巧妙变化,口部是辫子纹,采用漆成红色的篾片编织而成。竹篮提把上有双囍字间格纹,寄寓着吉祥喜庆和祝福,洋溢着余训经师傅的匠人情怀和审美视角。

谢记要拍摄竹编整个工艺流程,谈起竹编,余师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小时读过六年书,因家境贫寒,14岁辍学,跟村里篾匠名师学艺三年,吃了不少师傅的栗刨子(用手指敲头),做学徒时,师傅从不手把手教,全凭自己用心,自己常常起早摸黑偷偷操练琢磨。三年下来已能独立支撑门户了。当年为了生计去泾县做篾匠活,一做就是多年,有一年做了370多天。

“370多天?”见我们疑问,余师傅笑了笑说:“一年到头除了大年初一都上工——那年闰月……”

“哦,真不容易。”我们恍然大悟。后来才知道,余师傅这辈子历经生活磨难,六岁丧父,是跟祖父母长大的,过早地承担了生活的负荷,也使他对赖以生存的手艺更能吃苦耐劳、精益求精。

谢记让余师傅给我们介绍一下篾匠制作过程,老人干脆现场操作,将竹刀插在刀鞘里,系在腰上,我和谢记跟上他就上了他家屋后的山林。余师傅在前面用刀拨开些草藤,砍了棵杂草丛中的弯竹,谢记诧异地问:“这竹也能用?”余师傅胸有成竹地说:“只有弯竹,没有弯篾。”在老匠人眼中,别人没法用的竹子在他那都能因势取材,各尽其用。他指着不同粗细、颜色深浅不一的竹子,教我们辨别竹子的生长年份和阴阳面。

余师傅扛着弯竹下山,我亦步亦趋紧跟其后。在家门口,只见余师傅将竹子两头锯平后,将锋利的剖竹刀在竹子上开个小孔往里一勾,用力一拉,“啪”的一声脆响,竹子逐渐裂开,他依着刀势用暗劲推,然后两手用劲一掰,随着几声啪啪啪的响声,竹子彻底裂开,老人干脆、利索的动作,让我想起“势如破竹”这个成语。竹子剖开后除去关节被拿进家。

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有绝活。余师傅从竹箱里拿出工具摆在堂前桌上,见我们对各种形状器具感兴趣,乐呵呵地哼起了顺口溜:“墨筒铲锉先锋包,竹刀、刮刀、刮青刀,刀门尺锯两开刀,舞钻筛扣刀垫刀石刀门钳。”这些有着时光印迹的刀具呈现出一种陈旧的华美。

老人用不同的篾刀将青、黄篾分开,说:“我最多能剖十二层,一般的人都是剖到八层。”只见他把竹刀刀柄夹在手臂胳肢窝下,将剖开的竹篾里层往嘴里一咬,刀子推进,两层又分开了,如此反复几次,不到一个硬币的厚度都能劈成四层,层层厚薄均匀,犹如透明的纸片。接着老人将一些篾片削成条,边削边说:“一寸路十六根,八根也可。”他将刮刀固定在凳子上,拇指按住刀口,一根根篾条在刀口与拇指间一遍遍拉,“这叫过刀门”,余师傅说:“篾匠没有规定的尺寸,全凭自己感悟拿捏,必须眼到、心到、手到、脑到。”过刀门后的篾条如丝绸般光滑。

余师傅让老伴将篾条拿到厨房去煮,这是传统的防虫蛀防霉变防变形增加柔韧度的方法。

开始编织了,篾匠手艺是细致活,余师傅带起老花镜坐在桌前,一派十足的民间老艺人的独特气度。

桌上有些正在编织的半成品,余师傅顺手拿起一个嫁妆笸箩底托接着编织,经纬度交织的篾条在老人灵活自如的手指间悠然地摆过来、摆过去,不一会,他又用一把老竹刀在编织成片的篾条经纬间隔交叉处紧了紧,“哗哗”的竹子编织声中,竹子的清香散发开来,看“薄如纸、洁如玉、柔如帛”的竹篾,在老人沧桑的手下舞蹈,不亚于观赏一场优雅的钢琴曲。

篾条在老人按、挑、穿、搅、翻、敲的编织技法不断变化中,万字形、米字格、梅花眼……一个个美丽的饰纹呈现出老匠人的精巧匠心,令人目不暇接。谢记随着老师傅的编织节拍,不断调节镜头,一会儿往前,一会往后,一会蹲下,一会儿坐地上,一个个美妙的镜头在定格。

然而呈现在镜头中,让不起眼的竹子有了千姿百态的新生命的手,是双怎样的手啊!历经几十年与竹子的砥砺,指纹被磨平,手指如虬曲的老树,“一到冬天粗糙龟裂,满手都是沟沟壑壑”,老人望了望自己的手,叹道:“最严重的一次是在编席子时,一根翘起的篾刺恰巧从指缝插进去,经过手指一寸多的地方穿出来,十指连心,疼痛难忍,现在还留有疤痕,且有一截已经和手指永远长在一起了。”

篾匠活这门高难度技艺辛苦不堪,大部分时间都是弓着身子、半蹲着,如今年轻人都不做了,面临失传。老人眼里不无担忧:“儿子学了三年不做了,女婿出师后也改行了,谁愿学我都教,并且是免费的。”

在这座老房子里,时光慢了下来,我深深地感动了,面前的老匠人,默默无闻一辈子,既没参加过当今时尚的艺术交流活动,更不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可实际上,几十年来,他却一直都在默默无闻地做着“非遗”保护传承的事情。

民间土壤滋养了民间艺术和民间艺人,其实,真正的工匠精神还是在民间。

配文摄影:谢国洪

新闻推荐

汪富强:创新发展成就梦想

在歙县,有这样一位创业青年,在20多岁的年纪,毅然脱离父亲的庇荫,在短短六年间,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这个有为青年就是黄山创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市第四届青年科技奖获奖者汪富强。2008...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古墨衍芬2017-06-07 00:00
猜你喜欢:
评论:(大山篾匠)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