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峦叠嶂,溪流纵横,白云升腾处,屋舍如棋,沿山脊散乱分布,如星星点灯,每一处火种就是一个村落,每一处光明就是一缕希望。站立濂溪源头海拔600多米的绍濂乡黄毛村,登高远眺,一吸一呼间,便觉胸藏气象,心神澄明了。濂溪,源出歙县长陔岭、石耳山,河道长20公里,坡降10‰,流域面积40.3平方公里。我们要讲述的故事就从黄毛村开始。
绍濂乡黄毛村建于山腰,陡峭少地,难觅一平稳地基,让一个村落沿山而建,犹如悬挂山崖,心中不免唏嘘。裂土建村之初,黄毛的先人们是出于何种目的,才带着一个族群,不畏难处攀登至此?史载,黄毛村民多为安庆移民。与一个半山腰相较,自然山脚下的土地更适合繁衍一个族群。只是那些交通便利的所在,早就有了人间烟火。对于突然介入的外来者,他们是不会受到欢迎的。有限的土地和资源,让先入者把他们当成了洪水猛兽,甚至做好了械斗卫家的准备。很显然,眼前这一大片水草丰美、地势平整的地方,他们即便想“搭个伙”,也得看他人眼色。最为明智的选择,就是往山的深处、高处继续前行。
远迁是为了避祸,避战,避流血。毕竟任何一种打击,对一个逃荒落难的族群来说,都是经不得也经不起的。一条水量丰沛、灵气十足的瀑布接纳了他们。有水的地方,就能开荒种地,就能安身立命。在一座座绵延大山面前,先人们豪情陡增。而漫山荒草、峭壁悬崖的现实,倒是成全了“黄毛”这样一个略带自嘲的地名。
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黄毛,这里当是个不错的地方。乱云飞渡仍从容,无限风光在险峰。在海拔600多米处,黄毛瀑布飞流直下,水花在飞溅中碾成碎末,随着风儿不时地飘到一个个前来观瞻的游人脸上,特别清凉舒畅。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一个山村发展致富的铁律。黄毛也不例外。南连街源,西通王村,黄毛虽在高山,却处交通要塞,上世纪八十年代,黄毛通上了公路,成为偏远山区最早通上公路的山村之一。或许这样的功绩要归结到先人们独到的眼光上。有了便捷的交通,黄毛高山蔬菜红辣椒,顺濂溪水流泄山外,一跃成了当地的招牌。
而在现代交通介入之前,黄毛也不孤单。发端于山脚岭口村的岭口古道,经黄毛直抵长陔。面对一山空寂,古道依旧沉稳,波澜不惊。思绪飞泄处,一个个肩挑背扛的先人们,正在奋力负荷攀登。他们孔武有力,他们汗流浃背,即便如此,亦不忘口中打趣,或说着寻开心的诨话,或对着山野吼上两嗓子,一座高山就踩在脚底了。
深山多奇石,古道达云端。岭口古道,修建时随地取材,遇石凿路,逢坡建梯,因陋就简,随山附形,常有外来驴友徒步登高,感知一个农耕年月的苦辛记忆。或许更多的是要从这条没膝的荒草古道上,探寻流传经年的故事。随行一起探寻的绍濂乡干毕顺金先生,就是当地人,一条古道的陈年旧事早就烂熟于心。“乾隆年间,绍濂出了一个探花,他为国家做了不少贡献,皇帝就赠了一个金头给他,听说是埋到这条古道上。所以多年以来,这里探宝寻宝的人一直没间断过。总的来说,没有什么结果。只是一个传说,也没有哪个寻到了这个宝物,许多人都是慕名来的。”
我们在古道入口处遇到了当地村民张水彬。张水彬借着两股高山流水,想开办一个泉水养鱼场。自然这是个不错的想法。在他简陋的办公室里,摆着一块吨余重的大石头,分黑白两色,细察之,犹如一幅灵魂的山水画,竟让外面的藏石玩家出到数万元高价购买。张水彬却不舍出手。显然,我们遇到了一个家乡情节浓厚的人。即使现在,还有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离家前,还要装一小袋家乡土带在身边。在他们看来,一捧家乡土,就能克去离家后水土不服带来的疾患。
说够了辛溪,也该在濂溪的另一支流——石耳山上流出的石耳水上下些笔墨。沿绍濂村西北角而上一公里处,一个叫“朱陈”的小村子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村名虽叫朱陈,全村只有余、程两姓,却无一朱一陈。我们和当地村民聊起此事时,一村民道:“余”字除去一捺,就成了“朱”,这是村人自谦的表现,不能说自己“有余”,而应欠上一点;至于“陈”字,当是“程”的谐音了。自然这样的解释是站不住脚的,不可信。余少林年逾八旬,当过多个乡镇的一把手,退休后就在家里研究村史,他提出了“朱陈之好”的说法。
老人的叙述中,言及明太祖朱元璋之高级谋臣朱升,曾在朱陈村讲学。而朱陈之好的由来,也有一个让人动容的故事。相传朱元璋母亲姓陈,朱皇帝年幼在外要饭时,又被一陈姓大娘所救,至后称帝,一衣衫褴褛、年迈老妪嚷嚷着要面见皇上,朱皇帝一见老妪,竟是“噗通”跪地,口中喊娘。从此,明太祖诏告天下:朱陈一家,朱遇陈事必恭让,男遇男于友,男遇女于婚,结朱陈之好,永不相背。
显然老人的说法是可信的。一个名不见经传之山中小村,因了一个文化味十足的地名,瞬间响亮起来。
山巅垂玉玉生箫,百转千回始东遥。借得盘古红丝线,织成今日朱陈好。在绍濂村的双溪口,来自石耳山的巨源河与长陔山岭的辛溪水合二为一,形成濂溪。作为渐江上游三大支流之一的濂溪,穿越高山深谷,到这里才算真正的修成正果。汇合而成的濂溪,从绍濂始发,经和平、八村之后,自王村镇上店村汇入渐江。
或许,还要补充说明的是,除了黄毛的红辣椒,绍濂村还有一项农特产——猴头菇。我们在濂溪畔的一个个大棚里,见证了这一球状白色精灵的模样。若是来到绍濂,当地的红辣椒、猴头菇当是必尝的山间美味。
沿绍濂濂溪漫步,雷竹绕溪,盎然生气,自由升发。而由当地村民代代相传的典故传说,更像一坛窖藏多年的老酒,一经启封,便香气盈室,未及品饮,业已醉人。
新闻推荐
□方辉利每当你走进皖歙唐里村的街头,有一个五十余岁的中年人,一边给坐在小凳子上老年人推拿,一边义务讲着保健常识。他坚持为他人推拿十余年了,让机体酸胀疲劳者舒缓放松,让驻脚聆听者增益智...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