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舒俊
用高温铸出一颗颗铅字,放在字架上,再由排字工挑拣需要的铅字排版,这种传统的铅字印刷术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才被新的印刷方式取代,曾经在字架前忙碌的排字工职业也被写入历史。
上世纪80年代,被称为“铅与火”的排版技术在中国印刷业占据重要地位,排字工被尊称为“排字先生”,屯溪区徽山路社区居民汪光芳就曾是黄山市印刷总厂的一名排字工。今年77岁的汪光芳是歙县人,1958年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芜湖日报社印刷厂工作,1961年调到徽州地区印刷厂担任排字工。在她的记忆里,那时的排字工面前是一个很大的木架,木架从上到下分为无数个小格子,每个格子都装着一个汉字的铅字。工作时,左手拿着托盘,眼睛盯着手中的手写稿,右手飞快地从字架上拣出所需铅字,放入左手的托盘中。“木架大概高约1.6米,铅字块有很多尺寸:一号字、二号字、三号字等,还有不同的字体,遇到生僻字,还得在铅坯上造字。因为赶时间,所以一般一篇稿子会被分为几部分,由几个排字工一起拣字拼版。拼好的铅版要先蘸上油墨出一个小样,经过校对、审稿后,若没有修改,就可以印刷了。”汪光芳说。
印刷厂把每个字都做成一个铅字,印刷时根据要求排列好铅字,刷上墨就可以印刷了,这就是活字印刷术,以前的报纸、试卷都是这么印的。那时候每天工作8小时,基本都是站着,排字工实际上是一项既繁琐又艰苦的工作,不过在汪光芳看来,习惯了也就不觉得苦了。在整个排字过程中,如果要保证又快又准,就得在记上下工夫,在使用传统的铅字排版方式时,每个铅字块在字架上都有固定位置,排字工要牢记,大约6000多个常用字,如果都背熟了,拣字速度也就快了。
“把铅铸成各式各样的铅字,把铅字排成一篇篇文稿,再拼版、制版,出版后又要将铅版熔掉,再用于铸字。”汪光芳介绍,那时候每份报纸新鲜出炉都凝结着排字工的辛勤汗水。对于排字工来说,最头痛的事就是排好的稿子需要删减、增补,甚至大段大段重写。“那时候改动内容可不像现在在电脑上弄弄就好了,如果要删一个字,就要取出删掉的铅字,然后把所有的铅字向前提一个位置;加一个字更麻烦,所有的铅字从头到尾向后推一个位置不说,如果有自然段的间隔还好,修改量不大,可一旦碰到一个长自然段,添一个字要调整很长时间。如果添加的字多了,只能把整个自然段重排一遍。”汪光芳仔细地向记者介绍。
1963年开始汪光芳当了20年的车间主任。她清楚地记得,1990年,印刷厂引进激光照排技术,从此告别铅与火的漫长历史。铅字排版由电脑录入、编排替代,沉重的铅字木盘变成激光照排,排字工这个职业也就慢慢消失。
新闻推荐
今年,黄山市下达歙县建设或改建乡镇公租房800套,其中教育系统公租房21个项目点、544套,8月底已全部竣工通过验收,新学期开学后,500多位乡村教师住上了改建后的公租房。图为近日,歙县王村镇横关学...
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