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舒俊 文/摄
有这样一群人,年轻时投身抗日前线,英勇杀敌、保家卫国,为抗战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就是为中华民族抛头颅、洒热血、挺身而出的英雄——抗战老兵。8月26日上午,黄山关爱老兵志愿者团队将黄山市能够走动的9位抗战老兵及家属接到屯溪,一起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一个老兵就有一个故事
一个老兵就有一个故事。进入会场,只见主席台两侧的屏幕上打出“抗战老兵,民族脊梁”八个大字。身披红色绶带的抗战老兵们在家人的陪伴下步入会场。他们的头发早已斑白,他们的脚步已显蹒跚,但他们骨子里透出的坚毅仍让人感受到当年征战沙场的热血精神。
抗战老兵中年龄最大的已102岁,年纪最小的也有88岁。来自歙县的95岁老兵、黄埔同学会黄山分会会长何力行说:受邀参加纪念活动感到非常荣幸。“70多年前,台儿庄战役时,我还在休宁万安读高中。上课时,老师讲日本侵略中国的事,我就瞒着父母报考了军校,目的就是为了打日本鬼子。”1938年报考黄埔军校17期,1943年5月,在芜湖清弋江水阳江地区与日军交战,他腿部不幸受伤。94岁的老兵毕观林是1938年秋走向抗战前线的,至今那段风餐露宿、枪不离身的生活仍让他记忆犹新,“我是幸运的,只负伤没有死,能亲眼见证战争的胜利和今天祖国的繁荣昌盛。”
(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一部纪录片讲述一个中国梦
在活动现场,10余家市直单位、离退休党员近200人观看了纪录片《最后一次集合》。据了解,此部纪录片时长50分30秒,拍摄前后历时3年。纪录片的导演解修远,从关爱老兵志愿者的视角出发,以黄山市抗战老兵举办一次战友聚会为线索,讲述一个“中国梦”的故事。
解修远导演阐述这部纪录片时曾说:“两年前,一位关爱老兵的志愿者许琦女士找到我们,希望能为抗日老英雄们做一个口述历史的纪录片,为后人留下一些珍贵的影像资料。她说‘不要等到我们想重新叩问历史的大门,才发现大门已经向我们关上了\’。正是这样,我们开始走近那些老兵,走进这段历史。”该纪录片在2014年“中国镇江西津渡国际纪录片盛典”中获定制纪录片金奖。
屯溪利民食品厂退休职工吴通启今年86岁,记者注意到,坐在最后一排的他在观看纪录片时几次落泪。他说:“这些抗战老兵真的很爱国,他们在战场上吃了很多苦,可以说是九死一生,看了纪录片,我很感动,他们值得我们尊敬!”
一份礼包饱含一份真情
老兵相见格外亲,畅谈往昔抗战岁月。102岁参加过三次长沙保卫战的抗战老兵汪萍当众唱起《大刀进行曲》,赢得阵阵掌声。陈素芬是97岁老兵陈乃文的女儿,她告诉记者,父亲知道当天要来参加活动,特别高兴,头一晚都没睡好,第二天很早就醒了。老兵何力行只要身体允许,有活动邀请他都会参加,他的大儿子何舜生说,“我们家三个当兵的,都希望报效国家。你别看他95岁了,参加这样的活动就像打了强心针,特别兴奋。”
一份礼包一份情,浓浓情怀送老兵。活动现场,除了主办方为抗战老兵敬献鲜花和慰问金,黄山关爱老兵志愿者团队还将由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送给所有寻访到并得到认证的抗战老兵的致敬大礼包交到老兵手中。记者看到,“大礼包”由一个迷彩牛津包装着,内有10份礼品,包括:勋章、银质纪念币、军用毛毯、马甲、帽子、牌匾、T恤、首日封和给老兵的一封信、紫砂杯。其中写着“父亲的战场”紫砂杯,是希望老兵能将这份礼物送给自己的孩子。当有一天老兵老去,孩子的手掌还能感受到父辈的温度,永不忘记。
作为致敬大礼包执委会成员之一,黄山老兵志愿者团队的许琦前期参与了大礼包礼品的确定、招标和验收。她表示,从去年到今年,仅黄山市就找到了多名老兵,目前已经认证仍健在的原国民党抗战老兵还有16人。“这些抗战老兵除了经济方面需要关心,更多需要精神层面的关怀,他们特别希望得到认同。当年的热血青年,如今都是耄耋老人。关怀抗战老兵,给他们送去安慰,已经刻不容缓。”“80后”小伙周国强是96岁老兵周文清的孙子,看到有这么多人还在关心着爷爷他很开心,从去年开始他也加入到黄山老兵志愿者团队,希望贡献一份微薄之力帮助更多的抗战老兵。
新闻推荐
8月25日,一位市民带着孩子在市体育局门口的LED大屏上观看吕秀芝的宣传片。作为黄山籍运动员,吕秀芝近年来取得一系列好成绩,为国家和黄山争光,吕秀芝备受家乡人民的关注。记者 程向阳/摄□ ...
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