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志伟/文 汪苹/图
沿着安徽“红色旅游”风景线,我们来到歙县,拜谒了新近竣工的、有着黑白钢琴琴键背景的张曙塑像,又慕名探访了被周恩来赞誉为“和聂耳同为文化战线上的两员猛将”的革命作曲家张曙的故居。
张曙(1909-1938),一位与聂耳齐名的革命音乐家,周恩来同志当年在他的追悼会上亲致悼词时是这么评价的:“张曙先生之可贵,在于他和聂耳同为文化战线两员猛将。”当年,他相继肄业于上海艺术大学和国立音乐学院之后,便投身到抗日歌咏事业的创作活动中去,写下《洪波曲》、《保卫国土》、《卢沟问答》、《丈夫去当兵》、《日落西山》等200多首歌曲,最后壮烈牺牲在日寇飞机的炸弹之下,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九歌船四海,一死足千秋”的著名音乐家。
张曙的故居在安徽省歙县坑口乡柔川村,早在1988年1月就被歙县人民政府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不仅是他的诞生之地,而且是萌发他的音乐细胞获得音乐文化启蒙的故乡。他的侄子张凤山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说尽管这里山高路远,但每年都有好多人慕名来到这儿探访参观。
张曙故居坐落在柔岭下的小路旁,背靠长满杉树和翠竹的后山,面临潺潺山溪,那高高的塑有麒麟祥物的马头墙和那飞檐翘角的砖雕门罩告诉我们,这是一幢建于明末清初的徽派古民居,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故居房屋布局为三开间、前后两进、前二楼后三楼的砖木楼房。开门见厅,是名为“亦政堂”的会客厅。据介绍,当年厅堂上方是悬挂着“亦政堂”的横匾的,可惜在“文革”中被砸掉了。匾额下方悬挂的是朱子格言书法中堂,两侧的楹联是:“为善读书是安乐法;莳花种竹生妙明心。”而迎门两根圆木柱子上悬挂的楹联则是:“仁义忠信乐善不倦;富贵福泽厚吾之生。”中堂下的长案上,东、西两边分置瓷瓶和立镜,巧借“瓶(平)镜(静)”的谐音寄寓家庭四季平安的心愿。张曙在这儿度过了他的少年时光,7岁入私塾读蒙童学,学校就在他家附近的张家祠堂里,并同时跟随村中唱灯班主张树滋学习民间乐器和民间音乐,从此把音乐当作自己终生的至爱。张曙当年使用过的一把土三弦至今还挂在老屋墙壁上,旁边是他留下的一只没了外壳的口琴。睹物思故人,“日落西山满天霞”的熟悉的徽韵似乎就在耳畔流淌……
在通往后厅侧门上方板壁上,张贴着一张1924年7月的《官报》,那是张曙14岁离开故乡随父到浙江衢州求学终以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衢县高等小学毕业的大型喜报,虽经多年沧桑岁月,依然完好如初,堪称奇迹。
张曙故居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前厅二楼东侧房了,这是张曙居住的房间,他当年睡过的雕花木床和用过的写字马鞍桌等旧式家具依然摆放如故。我们甚至惊讶地发现,当年他父亲写给他的好多封家信居然还陈放在马鞍桌的抽屉里,而桌上的小皮箱和高脚瓷器油灯则向人们讲述着他一次次奔波于衢州至徽州情系故乡的故事,讲述着他一个个挑灯苦读的不眠之夜。这当中最富戏剧性的故事,当属1934年6月田汉应邀与他一道来到这儿住过的几天时光了,这不仅是张曙最后一次故乡之行,而且这间斗室也因写出过《义勇军进行曲》国歌歌词的田汉的光临而显得格外有意义。据介绍:1988年12月20日,歙县举行《张曙诞辰八十周年遇难五十周年大会》时,应邀赴会的张曙的两个在北京从事音乐舞蹈事业的女儿曙云、曙生来到故居后,也坚持要住在她们父亲当年居住过的房间里的大床上,这桩轶事让我怦然想起了张曙夫人那篇纪念文章的题目:《他仍然活在人们心中》。张曙塑像耸立在歙县县城练江畔,张曙墓地则在他遇难的广西桂林七星岩。
张曙故居看不够。当我们依依惜别这座名居之后,踏山路,穿牌坊,渡新安,上公路,想到脚下走着的正是张曙当年走出大山、走进乐海、走向抗日热潮最前头的路,于是情不自禁放声高歌,山鸣谷应回响着的,是他的那首代表作之一《洪波曲》……
新闻推荐
□ 范 弢晨刊讯 日前,歙县郑村中心学校举行“微课”培训活动,组织全校教师参加培训,促进教师熟练掌握“微课”教学形式,更好地改进课堂教学、丰富教学策略、促进专业发展。...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