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李兴
我不会轻功,更不能行走瓦上。这里说的瓦上,指的是国有歙县水竹坑林场瓦上工区。站在山顶看四周村庄,所见大多是屋顶,当地老人都认为“瓦上”地名由此而来。
瓦上工区海拔1200米左右,是1964年创办的国有瓦上护林区。工区有山场7000余亩,其6成以上是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守护着这些林子的是工区主任黄永飞及3名护林员。
因需要现场考察雨雪冰冻灾害给天然林造成的影响,我于今年4月初跟随林业技术人员经杞梓里,进英坑,绕上之字形的水泥路,便到了瓦上工区。
进入工区,一株伟岸的黑松首先映入眼帘,一看树上钉的牌子,树的年龄为320年。旁边有一株120余年及20余株70年的黑松,还有20株70年柳杉。这些黑松和柳杉,俨然一排哨兵,将工区的房子包围着。时近中午,护林员洪晓春、黄疏萍夫妇正在房子的走廊上做饭。
“那年我刚生完女儿就与老洪到这里来了,今年已经是第25个年头了,我孩子今年大学将毕业了。” 黄疏萍觉得,他们夫妻俩在人迹罕至的瓦上工区,吸着新鲜的空气,喝着从山谷里引过来的纯净水,虽然住着简易的房子,但在这里与山林相伴,与鸟儿对唱,看着树林茁壮成长,尽管生活很艰苦,工作辛苦,但也无怨无悔。
由于有任务在身,我们在工区房子前稍作停顿,便继续朝着目的地进发。我们走的是一条东西走向、自西向东的护林员巡山小道。踏着软绵绵的松针,看着一些兽类在沿途山林内拉下的粪便以及用爪子在地上扒出的洞穴,还有那从树丛中探出紫红色笑脸的野樱花、金黄色的檫树花,闻着从山溪旁不时飘过来的幽兰花香,心情甚是愉悦。在那样的路上行走,可以将烦恼统统地抛到九霄云外,从而痴情地享受大自然的赋予。
大约走了3公里路程,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开阔地带,路右边的一个山坡上有一个较大的平坦,平坦上有建筑物的遗迹,遗迹的边缘有几株桃树正打着花骨朵。这时,一阵山风吹来,激起阵阵松涛,我们顿时觉得身上有点凉。原来,在这千余米海拔的高山上,气温比山下面要低5℃左右,难怪山下的桃花已经凋谢了,这里的桃花才开呢。此时,我情不自禁地朗诵起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工区主任黄永飞介绍,这个地方叫老林场,是瓦上工区的前身,更是水竹坑林场的前身,上世纪七十年代住在这里的造林工人有100多人。老林场地处瓦上工区的中心位置,像一把巨大的椅子坐北朝南安放在那里。其东面是一大片近70年的山核桃树,西面是成片的马尾松、鹅掌楸,北面是黄山松。走进老林场,觉得走进了一块风水宝地,仿佛看见了当年林业工人轰轰烈烈的造林场面,只可惜现在除了松树及松树林里的几株桃花之外,留下的只有几个残缺不全的屋基和那屋基上仍依稀可见的故人用剩的木炭。
再往东走,便进入了一片天然栎类林带,走在落满栎类树叶的巡山小道上,软软的,脚底下很是舒服。大约又走了4公里,便是与浙江省淳安县交界处,那里集中连片的野樱花,粉红的像一片云霞,蔚为壮观。但与野樱花林子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天然栎类林的边缘,有不少松树因雨雪冰冻灾害,有的被拦腰折断,有的连根翻倒,现场惨不忍睹。
在回来的路上,我再次仰望那株320年的伟岸黑松,我想,为什么黑松在那1000多米海拔的高山上历经雨雪风霜,依然昂首挺胸、茁壮成长,除了在寒冷的冬天脱落松针赤身与严冬相搏之外,更有一种内心无比强大的精神在坚守着。这种精神鼓舞着那株120余年的黑松及那些70余年的黑松,更鼓舞着护林员洪晓春、黄疏萍夫妇。
新闻推荐
□ 许 超晨刊讯 工人工作期间上厕所途中意外摔伤,用人单位却称不属工伤。在人社局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后不久,用工单位将人社局告上法庭。近日,歙县法院公开审理该案,当庭驳回...
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