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志伟/文 汪苹/图
核心提示:“腊香问政笋”不可或缺的食材是问政山笋,徽州腊肉和新安江水,缺少其中任何一样便无法烹制出地道的“腊香问政笋”。
“一滩一滩又一滩,一路飘香下钱塘,火篮腊香问政笋,乡愁聊慰更思乡”。黎明时分,歙县问政山上刚刚挖出的新鲜竹笋,洗净过刀之后便与徽州腊肉一起置于砂锅中,添上新安江的清水,再丢入一大块冰糖,并端放在新安江木船之上的徽州火篮上一路文火慢炖,借着晨曦,船沿新安、入钱塘、一路颠簸到杭州,船到、上岸、菜熟、入席,此时火篮上的“腊香问政笋”正好恰到火候、芬芳四溢、鲜美无比。这样一幅惬意的美食画面或许自徽商兴起之后,便在徽杭之间的航道之中演绎了千次百次,于是在徽州百味中又多了一道最具徽州特色的徽州名菜——“腊香问政笋”。
说起“腊香问政笋”,难免要提到一段关于徽菜文化的历史传说:相传,南宋年间,徽商崛起,在杭城经商的歙人,思乡情浓,常托人捎去问政山竹笋尝新,以解思乡之情、怀故之梦。自古徽州人重乡情,恋乡俗,每逢春笋破土,家人都要起大早将问政山笋挖出,装船沿新安江而下,行舟时把笋壳层层剥尽,切入沙锅,加入新安江清水,以炭火清炖,昼夜兼程,一路慢炖一路兼程一路接力一路不停,行至杭州,打开沙锅,笋味香脆可口,宛如在家吃鲜笋一样美味。地道民间徽菜“腊香问政笋”,从此便成为了与徽商有关的思乡美食。
“腊香问政笋”的主要食材是:问政山笋,徽州腊肉,冰糖,新安江水。
为什么要特别要求是“问政山笋”呢?这可是大有说道的:原来这地处歙县城东的问政山,那儿土质好,气候适中,利于竹笋生长。因此,虽然徽州所属六县皆产笋,但是尤以歙县的问政山所产之笋最佳,自古有诗为证——清代歙籍诗人汪薇诗赞徽菜“问政山笋白壳苗”的诗句:“群夸北地黄芽菜,独爱家山白壳苗”;方西畴《新安竹枝词》云:“风味山乡入梦思,此君一见解人颐,晚菘早韭寻常甚,烂煮猫头饭渭匙。”自注曰:“猫头笋以问政山为最。”因此,《安徽通志》云:“笋出徽州六邑,以问政山者味最佳,箨红肉白,堕地能碎。”
为什么要特别要求是“新安江水”呢?这也是大有说道的。据说那些老徽商们,原先只是将家乡的问政笋与家乡的腊肉捎到杭州再去烹饪,结果就是做不出那家乡的味道。后来偶然间打从“西湖虎跑水”的传说得到启发,发现问题就出在那“水”上面,所谓“美不美,家乡水”,“问政山笋”、“徽州腊肉”、“新安江水”,其中的任何一样或缺的话,都难以做出地道的“腊香问政笋”来。于是,就将原先只运输原材料到杭州加工的旧习,一改为原材、原料、原水在船上一路行船一路烹饪之后,找回了徽州土味,问题戛然解决。
“腊香问政笋”烹制的主要炊具是:徽州砂锅,徽州火篮。徽州砂锅控热,所谓“土锅最给力”;火篮文火慢煨,所谓“慢火出神功”;再加之随船一路颠簸,一任腊肉、山笋恰到好处地在新安水中咕嘟荡漾,你说这“腊香问政笋”能不喷香美味么?
“腊香问政笋”的烹制工序似乎过于简约,只需将洗净并过刀切成厚片状的腊肉与山笋一块置于砂锅之中,续上清水,丢入冰糖,便可端上火篮文火慢煨直到肉烂、笋熟、汤香浓。然而那其中的注意事项却万万不可小觑,主要有这么几点:腊肉片、山笋片的厚度一定不能过薄、片状一定不能过小,厚度大约在1厘米左右的大片,以适应长时间的文火慢煨而不走形变样;起到吊鲜作用的冰糖,一定不能改为绵白糖或白砂糖,这是传统徽菜烹饪的秘笈使然;在整个烹制过程中,一定不要频繁地掀动砂锅盖子,更不要用筷子去砂锅中搅动,以免影响“腊香问政笋”的色、香、味、形。
“腊香问政笋”的主要特色是:食材原生态,徽州土特产,母亲河中水,举箸品乡愁;腊香扑鼻,笋香钻心,鲜香满席,热气腾腾;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咸中有甜,越嚼越香。
新闻推荐
5月15日,全国打击和防范经济违法犯罪宣传日,歙县公安、市场监督管理局、税务、银行等部门联合开展了以“打击经济犯罪,识假防假,共创平安”为主题的大型宣传活动。工作人员现场为市民讲解相关法...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