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杞梓里镇水竹坑周边是连绵群山。25年来,当地一对夫妇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手机没信号,半月才能下山一次,就为守护4000亩山林。
“当时参加工作,在很多农村人眼里,很幸运的。”洪晓春、黄淑萍夫妇今年同为46岁,17岁招工到水竹坑林场。
22岁时,洪晓春被分到歙县最偏僻、海拔1000多米高的瓦上工区,这一待是25年。
“当时的林场老场长问我‘小伙子,你耐得住寂寞吗?你确定能守护这里的草草木木吗?\’我当时回答说,耐得住。”洪晓春没想到,随口的一句话,真的成了承诺。
上世纪90年代末,瓦上工区最多时有13人,先后离开了。洪晓春没走,妻子生了女儿后,也上山了。
“当时条件非常苦,没电灯又没路,点煤油灯,大米都背上来。”说起25年前的情景,洪晓春像在说别人的故事,一张窄小的床,一个破旧水壶和炉子,一根竹竿做的衣架,还有那茫茫的4000亩林海……
洪晓春说,开始确实不适应。后来,待习惯了,对这座山也有了感情,树木、鸟儿,似乎都成了朋友。后来,夫妇俩有机会离开,都谢绝了。
25年来,晴天就是信号,夫妇俩要出工巡山。火灾是森林最危险的敌人,在夫妇俩细心巡逻守护之下,这些年没发生过火灾。
“巡山时,都带干粮去的,回家都很晚了。只有下雨天,夫妇俩才在家里吃热饭菜。一个苹果,一盒麻饼、一瓶茶水,就是他们的午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耐住寂寞,下山一趟不容易
山上没电话,手机基本没信号,电视机也看不了几个频道。山里也没别的人家。楼房也破旧了,烧开水还是用铁壶和木柴。不过,现在总算有了电灯。
夜里,山风袭来,只有树木被风吹的声音,鸟儿和虫子的叫声。他们的生活,伴着松涛林响,月亮星星,一天天过去了。
“山上也种些菜,但是一年有六七个月没菜吃的,要到山下买。买的东西吃光了就出去一次。”洪晓春说,有时半个月,有时一个多月,采购必需的生活补给,如蔬菜、鱼肉、米面等。
“上山25年,女儿也25岁了,在中山大学读书,马上读博了。”黄淑萍说起女儿,充满怜爱和自豪。她说,女儿从读书起就在山下,一直靠自己,很争气的。想起来,亏欠她太多。
尽管才46岁,黄淑萍却满面沧桑,山里生活使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许多,这也是洪晓春愧疚的地方。“要不是为了和我在一起,她真不用在山上待这么久。”洪晓春说,他不走,妻子也不愿走了。
山林间有众多的珍稀植被,百年以上的映山红、数百年的华山松和稀有的鹅掌秋等。这对夫妇种植了数千株鹅掌秋,这是非常珍稀的树种。山里还有很多成片的,一万来株,也是靠他们保护。
有珍贵的树种,还有不少野生动物。于是,偷伐的偷猎的也跟着来了。但自从来了洪晓春夫妇,这些人就没得手过。“后来,我和他们都成了朋友,他们也听我的劝,不仅自己不搞了,还劝说别人也不要搞。”
不想走了,一直待到老去吧
巡山的路难走,柴刀是他们的开路工具。在大山深处,他们每天就在山林荆棘中跋涉,穿行。
黄淑萍读过初中,山里书少,她读的书也不多。可是,这位中年女子却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她生产生活的大山。
“每次从这里走过,一切是那么的熟悉,熟悉的山,熟悉的路,熟悉的花花草草树树木木,甚至连鸟的叫声也熟悉了。春天,这里生机盎然,到了夏天又是一番繁茂的景象,秋天枫叶似火,特别是冬天下雪的时候,看上去白皑皑,一片洁白。我们不想走了,我们只想一直待在这里,一直到老。”记者惊讶于黄淑萍能如此“优雅”地表述这座山和她生活的地方。黄淑萍说,心里一直就是这样想的,也都是眼睛看到的。
江伟民 吴志桥 本报记者 吴永泉 摄影报道
带着柴刀开路。
这栋旧房子就是夫妇俩的根据地。
烧木柴的火炉。
新闻推荐
○当年拆除李府部分建筑物场景 ○周泳的仓库里堆满了各地收来的木雕件 ○吉庆有“象”木雕构件 ...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