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治隆是黄山市建筑总公司一名瓦工,1995年获评全国劳模。
汪治隆介绍,他是苦出身,1962年,12岁的他从歙县南乡走出,到县城学徒做瓦工。当时他就一个念头,那就是学好本领,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1969年11月,他被招工到市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做瓦工,这一干就是30多年,曾任瓦工三班班长,和同行们建设的屯溪造纸厂锅炉房、市建行营业大楼、黄山军分区综合大楼等工程被推荐为优良工程。从1985年至1989年间,汪治隆率领的班组共完成工程量40893平方米,工程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84%。
汪治隆说瓦工职业看上去简单,可做起来难。“我记得当年承包建设原华山宾馆时,土建造价204万元,建筑面积5329平方米,建设单位要求工程须达到质量优良,工期在一年内完成。”汪治隆说,为完成任务,自己当时吃住都在工地上,白天组织劳力精心施工,晚上挑灯夜战,安排施工进度,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抢抓工期,仅用11个月便完成任务,经市质检站等部门验收,不仅被评为市优良工程,还被省建设厅评为“双文明队”。该工程还降低成本155849万元,企业效益得到很大提升。
如今,65岁的汪治隆已退休10年,但只要哪里竖起高楼,哪儿的建筑有特色,他都喜欢到附近转悠。“干瓦工、搞工程建设承包几十年了,对建筑还是有很深的感情。”汪治隆说,“我只有投身火热的劳动场景,心才会安定下来”。
记者 姚大盛 文/摄
新闻推荐
4月30日,黄山市年龄最大的“劳模”、歙县北岸镇大阜村百岁老人吴长生坐在自家门口。他的身上,挂着褪色严重却仍然沉甸甸的奖章。吴长生出生于1916年,1954年入党,曾任村干部,带领村民积极开展农业...
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