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新闻 歙县新闻 休宁新闻 黟县新闻 祁门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黄山市 > 歙县新闻 > 正文

安徽历代对我国教育发展贡献巨大

来源:合肥晚报 2014-06-19 16:47   https://www.yybnet.net/

○翁飞博士在查阅关于考试的资料

历史上的合肥,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清代以来,通过科举考试,合肥中进士人数在安徽省名列前茅,被称为“文化大县”。而在这个刚刚经历了高考和中考的特殊之月,我们特地专访了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从专业角度来分析合肥教育的发展变迁。

安徽教育源远流长

“从两汉时期的文翁兴学以及桓荣为代表的诸多教育世家的出现,到明清时期徽州文化的形成和桐城学派的崛起,从唐宋至明清数以千计进士的中举,再到自红军时代开始并一直坚持到解放战争胜利的根据地教育,安徽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贡献是巨大的。”翁飞指出,同时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着重要影响的皖籍教育大家也不断涌现,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管子,到近现代的陈独秀、陶行知,可谓群星璀璨,相互映辉。

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各种社会矛盾中,在安徽,由于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的影响,社会矛盾问题显得尤其突出。“这两次起义被镇压后,安徽的政治、经济缓慢恢复,但已难见昔日的辉煌。但即使这样,安徽在‘废科举、兴学堂’,实施‘新教育\’的过程中仍不落后,显见了安徽深厚的文化和教育底蕴。”翁飞坦言,安徽教育在时代变迁中缓慢前行。

“按清朝科举制度,凡童生经考试取入府学、州学、县学者,称生员,即秀才。生员又有附生、廪生之分。初入儒学者十附生,附生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的,可取得廪生,廪生则可领取廪米。当然,廪生也有是定额的。”翁飞说,清末安徽的科举考试同全国各地一样,舞弊之风盛行,诸如顶替、通关节、联号等作弊手段,无奇不有。

“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政府重建安徽的教育,但这时安徽人口流失严重,经济凋零,加上清王朝气数已尽,安徽的教育迎来低潮期。”翁飞指出,这时的封建儒学制度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

科举考试刺激发展

在采访中,翁飞还为我们找到了一批安徽科举取士的资料。据《徽州府志》中记载,从顺治三年丙戌年(1646年)至光绪三年丁丑(1877年),前后两百余年间,科举考试98榜,安徽共取进士1142人,其中状元9人,榜眼7人,探花4人。另外,从《安徽通志》来看,清代安徽状元除了安徽本籍的9名状元外,尚有客籍安徽状元12人。

翁飞认为,科举考试使社会中的平民知识者开始有了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和有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社会荣耀的出路,这样,不但刺激了社会各阶层的人敬慕知识和人才,也使得国家的管理开始进入了有序和知识化时代。

“从清代安徽各地科举取士的人数来看,安徽的桐城、歙县等地区已经显示出其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合肥中进士人数也有48人之多,尽管当时合肥并不是省会城市,但教育发展并不落后。”翁飞表示,当时合肥也是全国科举较发达县之一,可称得上是“文化大县”。

提到合肥进士中的名人,自然要提到李鸿章,他21岁中举,24岁便中了进士。1845年,22岁的李鸿章来到京城,成为曾门的学生,果然两年后中了2甲13名进士,朝考后成绩名列前茅,入了翰林院。“以清光绪癸卯科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 李鸿章13名,自然位列二甲前列,以今天标准来看,录取进士360人等于上重本,李鸿章13名可以算30多个省的高考状元之一。”此外,翁飞还提到了明末清初名声显赫的龚鼎孳。“龚鼎孳资质颖慧,崇祯五年(1632年)龚鼎孳进学,六年中举,七年联捷成进士,朝廷旋派他就任湖北蕲水知县,前程铺满鲜花。18岁的龚鼎孳,已经当上一县父母官了。可见,合肥是个出人才的福地。”

庐阳书院合肥之最

甲午战争后,清末维新思潮兴起,要求创办新式教育的呼声日高,合肥近代教育开始起步。当时,合肥的中学堂只有一所,小学堂亦极少,私塾占主要地位。这里,翁飞谈到庐阳中学堂。

“庐阳中学堂的前身是庐阳书院,坐落于如今合肥九中的校址,此书院延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久远,堪称是合肥书院之最。”翁飞告诉我们,庐阳书院原是为清朝科举制度服务的,是庐州府培养童生与考试选才的场所,而到了近代又演变成为合肥有名的学府。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将大小书院改为兼学中西学的学堂。由李鸿章之子李经方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以庐阳书院旧址为堂址,新建一栋西式楼房为校舍,创立了庐州中学堂。“庐阳书院聚集了大批知名的教师,也培养了大批杰出的学生。如桐城派著名学者方东树、李鸿章恩师杨静贤等先后担任过庐阳书院的院长,清末合肥‘三怪’朱景昭、徐子苓、王尚辰也主持过庐阳书院的讲席。而从庐阳书院及后来的庐州中学堂中,就先后走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中科院院士刘庚麟、萧纪美、刘有成、彭一刚,建筑大师戴念兹,心脏病专家何国伟等社会名流。”

五四运动发生后两个星期,即1919年5月17日,合肥有4000余名师生在前、后大街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反帝爱国怒火燃遍庐州古城,而这场合肥现代史上最早的爱国学生运动真正的谋划和发祥地,正是当时由庐阳书院演变而来的省立二中。

□王正超 本报记者 李云胜 王晓峰/文  丁继圣 王泓翰/摄

新闻推荐

从柴火堆里救出的李府木雕

○当年拆除李府部分建筑物场景 ○周泳的仓库里堆满了各地收来的木雕件 ○吉庆有“象”木雕构件    ...

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安徽历代对我国教育发展贡献巨大)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