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新闻 歙县新闻 休宁新闻 黟县新闻 祁门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黄山市 > 歙县新闻 > 正文

偏远老宅“僧多” 修缮资金“粥少”

来源:新安晚报 2014-06-27 07:49   https://www.yybnet.net/

“乡里一年财政收入才200多万元,靠我们真的是修不起。”歙县森村乡党委书记方云一句话,道出了不少乡镇的心声。在黄山市,不少古祠堂、古建筑散落在乡野,很多不是文保单位,但又有一定价值,修复资金成了最大的难题。

修老宅资金“僧多粥少”

要修复好一幢古宅,往往要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元,有的原主人也想自己修复,但资金是最大的拦路虎。“当时与主人沟通过,他也想自己修,但最欠缺的就是资金了。”清和月国际青年旅舍的新主人奔岩说。

黄山市共有6000多幢古民居,不是每幢古民居都那么幸运,可以受到一位有钱人的青睐。尤其一些偏远山区,不少老宅只能自生自灭。

歙县森村乡,有一座黄备祠堂,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三进七开间,占地3000多平方米。歙县民间历来有“洪坑好照壁,黄备好祠堂”的民谚,因黄备祠堂高大巍峨、气势恢宏,有“歙南第一祠”之称。这座大祠堂早年因失火烧光了后厅寝殿,近年来第一进的五凤楼和正面院墙也先后倒塌,一些精美的砖、木、石构件散落成废墟。

徽学专家方利山教授曾对该祠堂进行调研,认为黄备宗祠是现存徽州古祠堂中不多的精品,很有抢救保护的价值。

“乡里一年财政收入才200多万元,靠自身肯定修复不了。”森村乡党委书记方云称。不过,这个古祠堂目前并非文保单位,目前的修缮也只能靠乡里筹出的几万元——只能保证它不再漏雨继续倒塌。

政府投1元可引来10元

张建平是徽州本地人,也是一名摄影师,他在徽州坚持拍摄古建筑、古村落20多年,共拍摄了10多万张图片,他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与保护着徽州古民居。

而这些年来,他拍摄过的古民居、古祠堂等,已经有不少自然倒塌掉的或拆了被卖。“往往再回到照片所在地时,都有想流泪的冲动。”

2009年起,黄山市实施了“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工程,对全市101处古村落、1065处古建筑实施保护,先后投入各级财政资金、贷款及吸引社会资金近60亿元,使古建筑得到了有效保护。

也是从2009年来开始,黄山市及各区县也增加了财政投入古建筑保护资金,对散落各地、文物价值不高但需要保护的古民居,开始对个人修缮古民居行为加以补助,“以前是每户5000元补助,今年还会有调整。”

经测算,政府每投入1元钱,至少能吸引10元的社会资金参与保护。“政府主导、社会介入,肯定是长期的保护模式。”黄山市文化委总工程师胡荣孙说。

新闻推荐

服务区里丢包 民警帮忙找回

本报讯  江西人陈先生在浙江杭州开了家公司,7月12日,他从杭州回江西老家,晚上十点途经高速公路歙县三阳服务区时上了次洗手间,不慎将随身携带的包丢了,直到回老家...

歙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偏远老宅“僧多” 修缮资金“粥少”)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