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新闻 歙县新闻 休宁新闻 黟县新闻 祁门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黄山市 > 歙县新闻 > 正文

民族一家亲 同走致富路■ 本报记者 吴江海本报通讯员 潘楷义

来源:安徽日报 2014-03-06 22:53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 本报记者 吴江海本报通讯员 潘楷义

歙县上丰乡地处歙县北部边远山区,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近年来,这里先后有苗、彝、水、瑶等13个少数民族的群众因婚姻关系迁入落户,成为皖南一带远近闻名的民族乡。令人称道的是,这里的各族群众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携手同走致富路。

“我们村有少数民族群众58户115人,涉及13个少数民族。”上丰乡溪源村村委会主任王增光介绍,少数民族村民主要是云南、贵州等地农村嫁来的妇女,文化水平不高,大多数家庭都是困难户。

尽快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学会一技之长,是当地政府的当务之急。歙县是有名的菊花生产基地,为此,县里给他们送去13套菊花烘干机,村里专门确定了一名老菊农负责基地的技术培训,手把手进行传帮带。很快,彝族姑娘陆春兰组织本组13户少数民族家庭,创办的97亩菊花示范基地就建成了。陆春兰说,没有种植菊花前,少数民族家庭户均收入只有1万元左右,这些年通过种植菊花,每年仅菊花一项户均收入就超过2万元。

“我们刚嫁来时,人生地不熟,许多方面都不适应,但各级政府对我们十分关心,村里还专门成立了少数民族妇女维权站,邻居们也很热情友好,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陆春兰说,县里每年都要定期举办少数民族群众劳动技能培训班,开展帮扶少数民族同胞就业专项行动,还组织党员干部与少数民族家庭结对帮扶。 4年前,陆春兰与丈夫一道,在当地养殖大户的帮助下,又办起了养猪场,去年出栏生猪70多头,收入近10万元。

同行的乡干部告诉记者,乡里专门成立了民族事务管理工作办公室,连续多年实施少数民族群众科技培训、结对帮扶、就业创业、项目带动等工程,将贫困少数民族家庭优先纳入低保或帮扶对象。近3年来,乡里争取和配套专项帮扶资金40多万元,培训少数民族群众700多人次,帮助少数民族家庭办起了加工企业、养殖场、林场等项目,先后有40多户少数民族困难家庭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

新闻推荐

有“家”的生活更舒心

■ 本报记者 吴江海“农民变市民,刚开始怎么都不习惯,社区‘妇女之家\’领着我们一点点适应身份变化,养成良好习惯,学会与楼上楼下的邻居和谐相处。现在,大伙的生活比过去舒心多了。”提起近两年...

歙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歙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三潭枇杷疏花2014-03-25 22:44
今日六联村2014-04-24 22:29
评论:(民族一家亲 同走致富路■ 本报记者 吴江海本报通讯员 潘楷义)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