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坎古村
年年去黄山,年年与呈坎擦肩而过。呈坎的大名早有耳闻:“走得进,出不来”。整个村落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是全国迄今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东汉八卦风水古村落。呈坎罗氏是名门望族,人才辈出,不仅有朱熹敬仰的宋代龙图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罗汝楫和其子史志学家罗愿,还有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元代国子监祭酒罗绮、明代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罗应鹤、制墨大家罗龙文、地理学家罗洪先、文物鉴赏家罗长铭、当代物理学家罗辽复;呈坎的罗氏还在上世纪初创办了安徽省最早的西式学校之一潨川小学堂等等;是中国独一无二、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村落,又被称之为“中国国宝最多的乡村”。理学家朱熹曾赞誉:“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国画大师刘海粟先生曾挥笔写下“登黄山,不可不去呈坎”。
前不久,去黄山参加一个活动,其间,我向组委会请了半天假去了呈坎。
呈坎地处黄山南40公里处,在灵山和丰山之间。依山傍河而建,坐西朝东、背靠大山、地势高爽。在导游小方带领下我们步入村中。街巷由花岗条石铺筑,两侧民宅鳞次栉比、纵横相接、排列有序,青墙黛瓦、高低错落,黑白相间、淡雅清秀,长街短巷、犬牙交错宛如迷宫,漫步街巷,一步一景、步移景异,无处不景。小方告诉我,呈坎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以前这里叫龙溪村。据传,东汉名将吕蒙就出生在呈坎。唐末黄巢之乱,豫章(江西、南昌)罗氏兄弟文昌公、秋隐公“仰慕黄山、避定来游”。两兄弟通晓风水理论,见此地万物中和,风水好,于是来到龙溪村定居,并易名为呈坎。呈坎村现在还拥有3街99巷,聚集着宋、元、明、清不同时期风格的建筑100余处。
我们在一个叫罗东舒的祠堂前站住了。罗东舒祠是按照山东孔庙规模而建,拥有只有孔庙才有的棂星门、碑亭、露台、露台与两庑石雕栏板、后寝11开间以及透雕彩绘等。罗东舒是宋末元初著名学者,他是呈坎人心目中的“孔圣人”,呈坎的族谱这样记载:“自幼聪颖,童蒙中以俊秀称,及长,隐而不仕,惟耕读是业,动止常循礼度,不尚浮华。更为举世罕见的是,罗东舒祠内还有女祠,这也是它异于其他家庙建筑的主要原因之一。”小方最后说:据说明代监察御史罗应鹤被万历帝封为定侯,受赐纶带一条,罗氏为了珍藏此纶带和历代皇帝赐于罗氏的诏书而建此阁,以便诸宗人由谒庙而思祖功。在小方的引领下,沿着三十级木台阶上楼,五十余根木柱整齐排列,屋顶阁栅外露,对堂屋顶鳞次栉比的青瓦上苔藓斑驳。前檐悬挂着明末歙县著名孝子吴士贤所写的“宝纶阁”三字巨匾。
在呈坎,还有一样东西引起了我的关注,那就是古匾。从某种意义上说,古匾是家族世代荣耀显贵的标志。而呈坎从宋代、元代、明代到清代现保存完好的历史名人古匾就有30多块,堪称“中华一绝”。这其中就有我国现今保存最古老的木匾——元代的“大司成”,为元代高官李孟于1311年所题、赠给国子监祭酒罗绮的,距今已有七百年历史;另一块古匾“彝伦攸叙”匾长6米,宽2.5米,是我国古匾现今保存最大的木匾,为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所题。听了小方的介绍,我不由得想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呈坎真乃当之无愧的江南第一村啊。
呈坎的古建筑也是独一无二的。在小方的介绍下,我看了几户徽商住宅和官家豪宅,领略了罗长铭宅的天井鱼池;罗季颖宅的雕甍镂栋;罗来龙宅的猪食槽天井;敬老院支祠的暗壁楼梯;汪闺秀宅的陶瓷水枧以及民宅的斜门、铁皮门、楼厅美人靠、窗户遮羞板,石雕、木雕、砖雕、月梁、彩绘等等。真是不看不知道,看了才知道“呈坎民居甲天下”啊。面对我的惊奇,小方告诉我,这些宝贝之所以能保存至今,得益于此地交通闭塞,自古以来就极少受到战争劫难。再就是“文革”期间也很少有红卫兵跑到这里来扫“四旧”,所以这里的古民居得以保留得这么好。
走走看看,不知不觉天渐渐暗了下来。一抹细细的斜阳,映照在窄窄巷子中古民居斑驳的墙壁上,影影绰绰。七拐八绕,跟着小方走出出口,我笑着对小方说,“要是没有你带路我也能出来,但可能没这么顺当。”小方笑了。最后,站在呈坎村前请小方帮忙照了一张像,背景是村前水口荷塘,垂柳残荷,石桥倒影,炊烟刚起……
新闻推荐
清代老屋频现贼影一团伙专盗徽州古民居构件,半年作案20多起;专家称保护古建需多方联手
一团伙专盗徽州古民居构件,半年作案20多起;专家称保护古建需多方联手
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