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新闻 歙县新闻 休宁新闻 黟县新闻 祁门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黄山市 > 歙县新闻 > 正文

【文化·人】“搜尽奇峰打草稿”——写在《吴军航皖南写生集》前面

来源:黄山日报 2013-03-01 22:11   https://www.yybnet.net/

□屯溪  董建

友人吴军航拟出版个人速写集,持来十余张写生稿,嘱我写点东西。读后有所感,遂有以下文字。

在当今这个时代,一个行业的兴衰,可以是由一项科学技术的革命所导致,比如照相机和摄影。自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制成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后,摄影成了一门艺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机械照相机尚是一种少见的奢侈品,故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的数量都是有限的。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纪,随着普及型数码相机的发展,相机价格的低廉,而清晰度成百上千的提升,更关键的是没有购买胶卷的经济负担,使得数码相机的普及率高得惊人,足以引发起许多人当摄影家的冲动和幻觉。而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正是一个造就各种“家”的高产时期。

有人说: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在这一点上,摄影和绘画等平面造型艺术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瞬间定格,另一个是用长或短的时间通过画笔来完成,他们最终都是以画面展示给观者。有这个共性,又因为照相机能快捷方便地记录影像,现代画家在写生时往往也会带上照相机作辅助工具,在时间紧、条件受限的情况下,照相机尤其能发挥作用。当然,这个相机也会使一些画家产生惰性和依赖性,使他们写生的时间越来越少,而更多的是将手停留在了快门上。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造成的后果,我们看当代一些国画作品,尤其是一些工笔动物画,第一眼感觉是真像、真细致,功夫十分了得,但再看下去,就会发现这些作品在繁琐和华丽色彩掩饰下的空虚和缺少想象力。比如一些工笔老虎作品,从其形体、姿态和角度看,不难发现老虎的造型是来源于照片的,说穿了,就是在临摹照片。我们再看这些画家所画的意笔画,其捉襟见肘的窘态毕现。对此,我们不妨将刘继卣先生笔下的动物画来做一比较,其无论是工笔画还是意笔画,无不是个性分明、笔墨洗练、生动传神。原因在哪?我们只要再去看看刘继卣先生的速写也就释然了。我曾买过一本英若识、裴立编撰的《刘继卣动物写生集》,那里面的各种动物写生,不论是细写还是简笔勾勒,无不是神态毕现。英若识在“序”中说:“面对这些活脱脱的诸种动物,画家坚持了直接写生的原则,注重自身的直观感受。”我觉得“注重自身的直观感受”真是说到了点子上。画家的写生过程,就是在锻炼眼、心、手的表现能力和概括能力,高明的画家在写生时也是随时在取舍和提炼,并将自己的即时感受记录在速写本上,而不是简单的复制对象。

我欣赏大师们的完成作品,也喜欢看他们的写生稿,如徐悲鸿、傅抱石、陈子庄、黄胄等人的速写,尽管他们的写生方法各自不同,但最后都转化为自己的艺术语言,这大概就是古人说的“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吧。中国画重视写生,是优秀传统之一,如五代腾昌“工画而无师,惟写生物”,宋代画家赵昌干脆自谓“写生赵昌”,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则状写富春山,石涛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主张等等。黄宾虹先生的学识是多方面的,在我辈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他的绘画,取法古人,源自造化,黄宾虹一生都很重视写生,仅1932年夏入川,至第二年9月抵沪,在四川行程数千里,得诗百余首,画稿近二百纸。但黄宾虹先生更注重的是观察、思索和心悟,他游青城写生,途遇大雨,写生不成,干脆独坐雨中观察对面山岙的岩壁,悟出“青城大雨滂沱,坐山中移时,千条飞泉令我恍悟,若雨淋墙头,干而润,润而见骨。墨不碍色,色不碍墨也。”他又于月夜借助微弱光线写生,“凡见到月光照到处,他不着一笔,其余皆沿峡谷岩壁轮廓勾勒,然后层层加黑。”黄宾虹先生由此发现“月移壁,实中虚,虚中实”的妙境,得出“我从何处得粉本?雨淋墙头月移壁”。在黄宾虹先生遗照中,有两幅他的写生照片令我感动:一张是抬头用他深邃的眼光在观察自然,一张低头在纸上专注勾勒。须发洁白的老艺术家在微风中写生,犹如一尊塑像,其一生在艺术上的不懈探索和追求,令我们想起屈灵均的千古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们再来看现代另一位艺术家陆俨少先生。陆俨少先生是一位极其重视默记和观察的山水画家,他的观察分两种,一是观静态的,如观摩古代名画。1935年第二届全国美展展览期间,陆俨少先生在一个星期里,朝夕观摩名画,“逐根线条揣摩其起笔落笔,用指头比划,闭目默记,做到一闭眼睛,此图如在目前,这样把近百幅名画,看之烂熟”,为此陆俨少先生自比是“贫儿暴富”。他的另一种观察则是在真山真水中感悟自然界的瞬息万变。1945年,他乘木筏从重庆下峡江,在筏上“镇日观山观水,风雨如恒”,“我自下生活到山水中去,从不勾稿,只是恣情观看”。他虽然没有在纸上写生,但却是极其用心地用眼睛捕捉、用大脑作记录。他在行旅中偶遇关山月先生,同游都江堰,关山月先生忙着写生,而陆俨少先生只是到处看,并说“我看山看神气。吴道子所谓‘臣无粉本,并记在心\’当然也是一种下生活的办法”。陆俨少先生对此反思说“不过日子久了,记忆淡薄,往往想不起来。我后悔没有听从关山月的劝告,迄今四十年,要想回忆在木筏所见,一切茫然,不复记忆”。但是,峡江图是陆俨少先生后来常画的题材,先后创作不下数百幅,并画出了峡江险水的独特面目,后之表现峡江图无出其右者。我们将其他画家表现峡江的作品和陆俨少先生同一题材作品做一比较,就不难发现陆俨少先生画中的线条是那样的流动、畅快,画面充满了动感。这和他亲身峡江历险,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有密切关系的,同时也可见细看默记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

读者看到这些,或许会以为陆俨少先生不重视写生,其实是个误会。1964年,陆俨少先生到皖南写生,在歙县练江边,看到“轮廓光”,遂创“留白法”。后在新安江水库、井冈山等地看到同样现象,复加以改进、丰富表现方法,终形成自己的艺术面目。陆俨少先生不是不用笔写生,只是我们看到的机会太少而已。2006年,我因编《近现代书画名家款识印鉴丛书——陆俨少常用印款》一书,专门拜访陆亨先生,曾就陆俨少先生写生情况向他请教,陆亨先生就说他保留了不少陆先生的写生稿,并表示有机会要将写生稿出版。而这,也正是我们共同的期望。

在我认识的画家朋友中,军航兄是勤于写生的一位。他是一位高级美术教师,写生只能利用节假日。长期不懈的坚持,积累了可观的写生稿。作为画家,能在徽州工作和生活,是很令人羡慕的,这里不仅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更有那闻名遐迩的黄山、白岳,成为历代无数画家的无上粉本。在军航兄的写生稿中,自然不会缺少描绘黄澥风光的作品,观画稿,似能产生万壑松风、云涌泉奔的感受。画稿中,徽州乡村景致写生占据了较大的篇幅,既有那登录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享誉中外的西递、宏村,更多的则是似曾相识而又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那随处可见、错落有致的粉墙黛瓦,那黄黄橙橙、绿油油的田畦菜园,那此起彼伏、时远时近的鸡鸣犬吠,那上下飞舞、忽现忽隐的蜜蜂蝴蝶……无不充满了生活和自然的气息,从而唤起许多人的记忆。黄宾虹先生说“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除了名山大川,当然也包括这些普通的山村在内。

军航兄似乎对古树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他的速写里,我们可以看到不少须数人合抱、绿荫如盖、姿态万种而又饱受沧桑、坚韧不屈的各种高大乔木。喜欢古木,其实并非只有军航兄,笔者即是其中的一位,我相信这也是更多人的共同感受。古树名木往往是历史的见证,一些古树名木还常伴有一些奇妙的故事,令人神往。而古树那奇特的外观,则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据说地球上生长有很多长寿的古树,最老的一棵是生长在美国内华达州的玛士撒拉小巷的大盆地狐尾松,人们称它为玛士撒拉树,它的树龄竟然是4800岁!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古树身上,人们完全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尊严、坚韧的毅力、包容的胸怀、团结的力量乃至伟大不朽的精神。

古树在徽州,还有另一个含义。中国是个农业国,村落水口的营建是我国古代农村普遍采用的村镇建设中的模式之一。而徽州人强烈的宗族意识和风水卜居理论,使他们十分重视水口的建设和保护,因为徽州人相信水口将涉及到全村、全宗族的兴衰。人们在水口处广植风水林,对参天古树加以重点保护,树有荫,可福荫村人子孙发达兴旺,“村庄林茂,烟雾团结,吉气所钟;林木尽伐,风吹气散,未有不败……”徽州多古树名木,由来久矣。

军航兄家在西溪南村,这是徽州一个著名的古村落,有着千余年的历史。村中仁德社旧址处就有一棵树龄几百年的银杏树。“祖祠乔木”是西溪南“八景”之一,祝枝山咏“祖祠乔木”诗云:“煌煌清庙奠崇冈,灵树擎天拨地强。天子报功惟社稷,云孙追远许烝尝。千寻古色武侯柏,十亩清阴召伯棠。今日孙枝正蕃秀,愿移材干献明堂。”此乔木早已超越了植物的范畴,而是寄托了吴氏后人的无限情愫在内。在军航兄的写生稿中,有他画的西溪南村,他笔下的西溪南,是有着他儿时的记忆的,或许还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小秘密,一般外来的采风者怎么可能与之同日而语?

军航兄的写生稿属于写实的风格,但也是经过了剪裁和提炼的。绘画工具多用钢笔,下笔准确、肯定、流畅,许多画稿本身就是一幅较完整的作品。我想,军航兄之所以重视写生,根本目的还是要为他的国画创作准备素材,尽管好的速写作品是可以独立欣赏的。我之所以在上面扯了一些表面似乎和军航兄速写没关系的话,其实是有深意的。黄宾虹先生曾对弟子说,“写生只能得山川之骨,欲得山川之气,还得闭目沉思,非领略其精神不可。余游雁荡过瓯江时,正值深秋,对景写生,虽得图甚多,也只是瓯江之骨耳”。他在1946年题山水画“前二十年,余游阳朔、罗浮、峨眉、青城、楚、越诸山,得草稿千余纸,今蜷伏燕市,暇为点染,用古人之法,不欲泥古也”。军航兄得画稿夥矣,速写集付梓,既是一个阶段的总结,又当是一个新的起点。

壬辰仲冬董建草于吉砚书屋

新闻推荐

春到塔坑满眼绿

歙县新溪口乡塔坑村种植柑橘已有30多年历史,是歙县“三口柑桔”主产地,也是省级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之一。3月4日,阳光明媚,记者踏上了新安江畔的这片美丽的土地,近距离感受塔坑之变。沿着武...

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古歙大地春耕忙2013-03-11 14:24
猜你喜欢:
花果山里农家乐2013-03-02 14:25
评论:(【文化·人】“搜尽奇峰打草稿”——写在《吴军航皖南写生集》前面)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