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昱庭像 汪派琵琶演奏谱 方锦龙在汪昱庭故居合影留念
□汪红兴
汪昱庭出身贫寒,跟大多数徽州少年郎一样,十三十四,往外一丢,离开故乡,闯荡上海滩,先是学徒,而后是一纱厂老板,日子还滋润,赚得了一桶金;但在他内心深处,更多的是不甘。阴差阳错,他酷爱琵琶,一爱成瘾,又幸遇名师们的指点,他博采众长,大胆创新,自成一家。抗战期间,所办纱厂被日军炸毁,夷为平地,困顿之中,于是潜心研究琵琶艺术,培桃育李,免费传授,遍地瓜果,聊以为生,但从不缺失风骨。
斗转星移,春秋代序。汪昱庭谢世后反倒像是一块深埋在河边沙土中的金子,历经岁月的淘洗愈发熠熠生辉。先是在1959年,被上海浦东派琵琶泰斗林石城先生确认为上海汪派创始人,这是国内唯一以姓氏命名的琵琶流派,贡献多多;上世纪80年代初,他的乐谱被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整理正式出版,作为全国高等音乐院校的教材使用;他的弟子一传二传……如今已是第五代传人,遍布海内外;在他去世50周年(2001)、60周年(2011)之际,许多弟子云集沪上及津门,举行盛大的琵琶演奏会追思他。近几年来,上海东方卫视、央视、安徽卫视等媒体都集中报道过他,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曾给予他高度评价。他的故居已被列入了徽州名人故居行列。2020年7月7日在合肥,安徽省汪昱庭琵琶研究会正式成立,民族乐器界人士云集,旨在将这一琵琶界的泰斗级人物艺术,在安徽发扬光大。
汪昱庭在琵琶界如雷贯耳,大名鼎鼎,可行外人士却少有知晓,即便是在《休宁县志》中,也是百字不到。为此,今年省电视台特意来到他故乡拍摄专题片,来了一小拨琵琶人,正是黄梅时节家家雨,我有幸作陪。湿漉漉的雨水,扯天扯地,漫天的烟云,缭绕在皖赣交界的浙岭上空,云聚云散,别有风味……
汪昱庭的故乡有个诗意的地名——杨林湾,只因村口的那片茂密的水口林,遮天蔽日。这是个汪姓聚族而居的千年古村落,偎依在新安江四大源头之一的浙水河畔,至今全村不染杂姓。这里是徽剧的故乡,梓坞班的戏班子,在先生的幼年时代,就常在村里的祠堂“正谊堂”演出,汪昱庭的家就在通往“正谊堂”的小巷内,长期的耳濡目染让小灶奇(汪昱庭乳名)从小喜欢吹拉弹唱。上山砍柴、下地干活之余,他常常喜欢坐在浙水河边吹笛子,草地上的牛儿都迷醉了。今日的故乡,那古巷的深处,似乎依然散发着熟悉的气味,粉墙黛瓦墙体斑驳的故居继志堂犹在,这是汪昱庭当年在上海开办纱厂,掘得第一桶金后,为回报父母回来修建的,家中砖雕木雕石雕栩栩如生,而且历经多年,依然保护完好。只是物是人非,空屋传响。他的孙女汪秋枝一大家子还住在那里,寻常的烟火,袅袅升腾,守护着祖业。
那天,先生的敬仰者、市琵琶演奏会的苏晓鸣先生在故居内,抱着琵琶,弹起了先生生前最喜欢的名曲《将军令》,那悲壮而高亢的乐曲声,似乎把人带到了遥远的古战场上,颇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势,回荡在幽深的老宅内,和着天井倾泻而下的骤雨声,似乎先生的魂魄又再度回来了。那悬于厅堂上方的先生,依然神采飞扬,目光炯炯。
2017年2月5日上午,国乐大师方锦龙先生,红颜鹤发,带着一行弟子怀着虔诚之心,慕名拜访了先生故居,并在这里弹奏了汪派琵琶代表曲目《霸王卸甲》和《十面埋伏》等,跌宕起伏,热血沸腾,大气磅礴,好似千军万马在奔腾,气势恢宏,慷慨悲壮,优美的旋律飘荡在杨林湾村的上空,洒落在浙水的水面上,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位听众。
2017年4月16日,汪派琵琶第三代掌门人、嫡传弟子、中央音乐学院郝贻凡教授一行,在先生幼子汪天伟先生的陪同下,一路风尘仆仆,从北京来到了继志堂缅怀先师,零距离触摸先生的故里。郝教授珍藏着一把非常名贵的琵琶,青檀身象牙双凤上刻“张伯年”的字样。这把琵琶是当年人们特意赠送给汪昱庭的,后来先生经常带着这把琵琶弹唱。1951年,先生临终前的日子,特意转赠给其得意弟子李廷松先生,1974年,李廷松临终前意欲将琵琶还给先生之子汪天伟,汪天伟觉得好马要配好鞍,又转赠给李廷松之子李光祖,也是一琵琶大家,李光祖背着这把名贵琵琶曾经漂洋过海。2011年,李光祖在纪念先生去世50周年的活动上,又将这一名贵琵琶传给了郝贻凡教授。
带着小雨伞,悠悠地徘徊在杨林湾的青石板小巷中,驻足在浙水河畔,溪水翻涌,像是弹奏着激昂悠扬的《霸王卸甲》,溪畔那株数百年的罗汉松,还残留着先生幼时攀爬的痕迹,立在雨中,似乎在静静地等待着游子归来。
新闻推荐
长江东路未来有望变身景观大道 一批重点道路工程国庆后计划陆续“落地”
畅通二环西南环施工项目启动标前公示,工程改造建设范围进一步得到明确;长江东路未来有望变身为景观大道,高等对接长江中...
休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休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