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绿”,曾位列中国十大名茶,有“绿色黄金”之誉。屯绿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即在国际市场上首露头角,清中叶以后,徽州及毗邻地区出产的炒青绿茶,大都集中在屯溪精制、外销,“屯绿”由此得名,屯溪也逐渐成为屯绿加工的集散地。
安徽省屯溪实验茶场,是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亮相世界的“屯绿”茗茶推广示范基地,目前是黄山市唯一的国有自收自支的农业事业单位,曾经承担“屯绿”良种及技术的实验、示范、推广的重任。历经八十载风雨,它是怎样保持着“芳气满闲轩”的呢?
朱典仁,1925年出生于休宁县五城月潭村,1939年考入安徽徽属联立职业学校茶科就读,1941年转到安徽省茶叶管理处茶叶技术人员训练班,结业分配到屯溪茶业改良场实习后留场任技佐。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皖南区茶叶试验场、安徽省茶叶公司等单位任职。而朱老先生最初就职的屯溪茶业改良场就是安徽省屯溪实验茶场的前身。沐浴着金秋温暖的阳光,我们一行走进了休宁县朱典仁老先生的寓所。
耄耋之年的朱老先生精神矍铄,一番寒暄后,便向我们娓娓道来。抗战时期,民国政府为了提升茶叶创汇,支援抗战,委派一批中国最优秀的农业专家到徽州科技攻关培育改良茶叶树种。1939年,安徽省茶叶管理处委任潘忠义在屯溪柏树金家庄筹备创建屯溪茶叶改良场,潘忠义任场长。1940年,在休宁临溪的姚家大屋正式成立屯溪茶业改良场,设茶树栽培、茶叶制造、茶树推广三个组,分别由王义庐、董少怀、鲁纯福任组长,负责技术管理,另设有文秘事务组和财务会计组,由张子石和柯祥福负责。
1941年,安徽省茶叶管理处接管安徽徽属联立职业学校茶科的44名学生,交由屯溪茶业改良场开办的“茶叶技术人员训练班”,学制二年,同时开办一年制的“茶叶技工培训班”,经费由安徽省茶叶管理处拨付。
1941年底,政府决定将屯溪茶业改良场搬迁至屯溪高枧,新场址选在铁马庙,铁马庙当时是一座庙宇,铁马庙缘由庙前两尊铁马而得名。朱老先生随即拿出一张照片,那是他和胡浩川的两个孩子的合影,合影的地方便是铁马庙的大门处,其中一个孩子还骑在铁马之上。
当时的铁马庙远远大于原场址姚家大屋,在场长潘忠义的带领下,铁马庙被改建出筛分、扇簸、拣列、炩炒、匀堆五个车间,二个仓库,并将庙外南西方向的丘陵地带开垦为茶园,开辟茶园示范区,开展茶树更新试点,推行台刈、幼苗留蓄、移植并棵等措施。庙的北边有一口和尚塘(此塘现今尚存)和水田,用以养鱼栽稻,东边的大门处作为苗地,培植茶苗,并建气象观测台,由专人负责,观测早中晚的气候变化,采取科学办法从栽培、采摘、制造、贮藏等方面入手,改变因循守旧的手工生产方式,全面开展屯绿的产、制、销研究工作,大大提升了屯绿的质量和知名度。
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中国茶叶公司的业务处于停滞状态,茶叶运销受阻,经费压缩,场长潘忠义率领全场职工苦干硬撑,引用国外先进产制技术,革新中国传统茶叶产制技术,开拓机械制茶业。
1945年抗战胜利,安徽省茶叶管理处撤销,屯溪茶业改良场改属祁门茶业改良场,称绿茶部,不久改称祁门茶业改良场屯溪分场,而场长潘忠义眼疾严重,由董少怀接任屯溪分场场长。同年冬,胡浩川携带家眷来到铁马庙,与潘忠义、董少怀等一起组建皖南复兴茶园工作队,编写材料,赴茶区宣传推广茶树垦植移补、修剪、扦插、压条等措施。为维护茶农的利益,废除旧规,将计量用的老式杆秤统一更换为市秤收购茶叶,此法一直沿用至今。
胡浩川,安徽六安人,茶学家、制茶专家,中国现代茶业奠基人之一。1934年10月至1949年4月,胡浩川一直担任祁门茶业改良场场长、屯溪茶场场长等职。
胡浩川在徽州的15年间,开展了繁殖方法,扦插试验,施肥试验,特别是率先修建梯级茶园,对当时山区发展茶园,提高产量,保持水土具有积极意义。在进行萎凋、揉捻、发酵等比较试验的同时,改原来的手工生产为部分机械生产,并将自然“渥堆”的发酵方式改为先进的“室内发酵”方式。在反复的实践操作中,总结出精制程序三原则,即“汰除劣异,正饬形态,分成级别”。这成为当今红、绿茶精制技术规程的指导准则。
新闻推荐
□汪梦婕晨刊讯“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住进了新家。”在新建的楼房里,休宁县年近70岁的贫困户曹秋九拉着乡干...
休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休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