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4月18日,黄山市农村垃圾处理PPP项目完成招标开始实施。年内建成运营后,将实现全市所有农村及道路、水域的保洁和垃圾处理全覆盖。该市农村污水治理PPP项目也将进入招标程序,一期项目覆盖新安江沿线、“三线三边”、美丽乡村等农村污水处理。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据黄山市主要负责同志介绍,该市结合新安江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全面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以及河长制、林长制、湖长制等制度,在全省率先探索林权、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自然资源有偿转让机制,率先建立环境资源巡回审判法庭,率先实施农药集中配送,率先开展全域环境整治,多层面、多维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如何把生态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黄山市农委负责人告诉记者,该
市持续推进茶叶种植生态化、加工
清洁化改造,现有生态茶园
72.9万亩,占茶园总面积
95.8%。去年,茶叶综合
产值达132亿元,出口
额占全省70%
以上,茶农人
均 茶 叶收入达4763元。
黄山市积极探索 “生态+精致农业”的发展模式,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建立生产、加工和服务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特色产业基地超170万亩,并有10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数量占全省五分之一。其中,山泉流水养鱼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目前综合产值超过1.4亿元。
旅游兴农,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木梨硔是休宁县大山深处一个100多人的小山村。几年前,有位摄影爱好者不经意间在当地拍摄了一组照片,让这个小山村一夜成名,吸引了摄影爱好者和驴友纷至沓来。村民詹玉华最早发现了商机,办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外出打工的村民基本都回来了,80%的农户办起了农家乐,80%的劳动力吃上了旅游饭。 ”老詹告诉记者。
据黄山市旅委负责人介绍,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该市发挥旅游、文化、生态的独特优势,大力实施“旅游+”战略,把全域旅游作为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和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持续推进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百佳摄影点、特色小镇、旅游风景道等工程,重点打造环黄山风景区乡村旅游圈、沿新安江乡村旅游带和古徽州乡村旅游片,推出各类乡村旅游产品,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有效转化路径。两年来,该市开展旅游企业与31个贫困村结对帮扶,带动贫困人口4200余人稳定脱贫。
据统计,黄山市现有各类民宿客栈和农家乐1987家,占全省总量的40%,并呈现由旅游服务要素到休闲度假目的地的转变,成为乡村旅游产业创新的亮点。去年,黄山市接待乡村旅游来客4168.2万人次,超过全市旅游接待量七成;乡村旅游总收入298.23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近六成。
以文化人,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
近日,记者来到祁门县闪里镇桃源村,村口廊桥楼阁古韵悠悠,错落有致的古民居掩映在茂林中,一幅诗意盎然的乡村美景图。
“平纠纷、净争诉、知礼仪、忠国家,是村里流传至今的祖训。 ”该村党总支副书记陈光辉介绍,桃源村特别重视祠堂文化和家学文化,古代设立的“禁赌碑”“放生碑”“禁渔碑”等,一直作为村规民约规范着村民的生活。每年重要节日,村里都要举办祠祭、舞龙、舞水灯等传统民俗活动,并通过德孝文化大讲堂、党员认岗定责、文明户评选等形式,教育和引导村民扬德孝、赞廉俭、讲信义、崇和美。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文化传承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 ”黄山市委宣传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徽州文化的发祥地,黄山市现存8000多处地面文物遗存、4000多种文献、1300多个非遗项目、超百万件文书。这些文化遗存绝大多数分布在乡村,是振兴乡村文化、促进乡风文明的宝贵财富。
近年来,黄山市持续推进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开展徽州传统技艺保护利用,发展具有徽州特色的文化产业,推动徽州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发掘徽州文
化时代价值,把弘扬徽州传统美
德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紧密结合起来,建设村史馆、
乡贤馆、好人馆,引导群众致
富思源、崇德向善,使徽州
文化成为黄山乡村的鲜明
特色、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和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新闻推荐
合肥更换85处病害窨井盖 市民发现病害井盖,可拨打65597704
记者从合肥市蜀山区市政管理处了解到,从4月25日晚开始,合肥市翡翠路和休宁路两个路段的85处病害窨井盖集中更换,预计该项工作将于三天内结束。市政部门提醒,市民如果发现有需要维修的道路窨井盖,也可...
休宁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休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