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舒俊文/摄
8月26日上午,徽州区西溪南镇竦塘小学会议室内,欢乐的笑声、动听的歌声、深情的朗诵声打破暑期校园的宁静。30位徽州教育文化传播志愿者正在这里开展“教育村里话教育”活动,为竦塘小学的老师代表发放《阅读徽州》一书和牛奶、鸡蛋等礼物,市音乐家协会和志愿者们还献上精心准备的文艺节目,提前祝这些献身农村教育事业的老师们节日快乐。
为乡村教师提前过节
67岁的叶宗云是竦塘郑村人,从教三十四年,曾在伊坑小学工作七年,在竦塘小学当了十四年的老师,对教师这个职业倾注了深厚感情,“我父亲就是老师,我爱人是代课老师,我们村历来尊师重教,各级政府对我们教师也很关心,支持我们农村的教育发展,我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他的爱人汪见荣当了四十年的代课老师,如今虽然退休,但由于农村教师缺乏,她又返聘到梧竺源小学幼儿教学点代课。“我教学上一贯认认真真,对学生不马虎,家长对老师也好,以前老师都是到学生家里轮流吃饭,今天有这么多志愿者来陪我们提前过节,很开心。”汪见荣手捧礼物高兴地说。
“在滔滔的长河中,你是一朵浪花,在绵绵的山脉里,你是一座奇峰。你燃烧自己,温暖大地,任自己成为灰烬,让一缕缕火焰,翩翩起舞……”在竦塘小学当了十一年老师的吴海萍用一首歌曲《最后的倾诉》表达对徽州教育先辈深深的敬意和怀念。已是第三次参加走进徽州教育文化活动的志愿者洪爱琴,本身从事财务工作,却对徽州教育文化很感兴趣,她说,“作为一名徽州教育文化传播志愿者,今天走进的正好是‘徽州教育村\’,又是提前给这儿的老师过教师节,感觉特别有意义。”
围绕“教育”展开探讨
一个常住人口仅200余人的自然村出了四五十位教师,既有教授博导、专家、学者,遍及海内外,也有中小学教师,在徽州本地兢兢业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大学生,都有人从事教育事业。郑村乃至竦塘的这个“徽州教育村”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当天的活动现场,志愿者们围绕“教育”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休宁县教育局退休的吴启瑜当过六年教师,从事教研工作三十年,在他看来,“都说‘要想富,先修路\’,这条路不仅仅指实实在在的路,也是指教育文化之路。一个家庭重视教育才能走向富裕,教育文化扶贫是一条必经之路,如果一个人没有接受教育文化的熏陶,是成长不了的。”黄山学院余向洋教授认为,“过去徽州的名校名师特别多,我们可以通过民间力量去宣传,让大家去挖掘徽州的名校名师和过去的教育故事,让学生进一步走进自然走进乡村,让徽州文化的根基通过走进徽州教育文化进一步传播下去。”
徽州师范副校长方光禄则从“当前农村存在问题的根子是什么”进行深入探讨,他说:“就徽州而言,为什么数百年前的徽州核心区如西溪南、潜口、岩寺等地能吸引那么多名流来此?山水依然,风光不再,从根本上看,是教育的普遍被忽视。教育涵盖家庭、学校、社会三部分,缺一不可,且家庭教育最为关键,而当下人们普遍仅关注学校教育一方面。每逢寒暑假,家长带小孩外出旅游或进高价艺体培训班,表面上看是重视教育,但未必科学,更谈不上有效,为什么比旅游、比艺术培训更为重要的阅读没有多少家长关注?”他从徽州古代教育说到现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给人以启示。
新闻推荐
□记者吴玉莲文/摄晨刊讯近日,中心城区仙人洞南路安置区围墙拆除,居民等待近5年的新房,终于“掀起盖头”,即将迎来交房时刻。现场,记者看到一些工人正在清理建筑垃圾及布置小区景观等扫尾工作。来自休...
休宁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休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