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家柽(1874—1914),休宁人,他是孙中山的坚定追随者、同盟会的实际组织者,他多次营救革命党人、组织刺杀袁世凯,在辛亥革命时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正如民国元老张继如言:“中山提倡革命者也,克强实行革命者也,韵荪(程家柽字)组织革命者也。”
·孙中山的坚定追随者·
程家柽,1874年生于休宁汊口,其父程承瀚为光绪帝师、京师大学堂创办者孙家鼐的门生。他少时随学者胡卓峰读书,1897年考入张之洞创办的武昌两湖书院;1899年被官费选送东京帝国大学留学。期间,经一位日侨介绍,程家柽与孙中山得以晤面,大为赞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建国方略等政治主张。
结识孙中山前,程家柽一直以为,孙中山所领导的兴中会应成员众多、声势浩大,但此时境况却出乎意料,很多会员纷纷投向以康有为为首的保皇会。在此兴中会最困难的时候,程家柽毅然决定加入兴中会,从此追随孙中山先生,为推翻帝制、实现三民主义而奔与呼。
·同盟会的实际组织者·
1902年,程家柽、张继等20余人在东京发起组织青年会,在留日学生中宣传革命。钮永建、吴稚晖等众多留学生在程家柽荐举下与孙中山相识,纷纷投身革命。1905年6月,一份宣传革命主张的杂志在东京创刊,由宋教仁主持、程家柽担任编辑长,他们共同致力于杂志社的创建工作,从此结下了至死不渝的友情。
1905年7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日本。程家柽出面邀请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人同孙中山会晤,孙中山和众人就革命团体联合之事进行了磋商并达成共识,促成了意义深远的“孙黄合作”。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会上,有人突然诘问孙中山:“他日革命告成,先生其为帝王乎?抑为民主乎?请明以告我。”孙中山“不知所谓,默然莫对”,程家柽此刻“越席而言”为孙中山解围:“革命者,国人之公事也,孙先生何能为君主民主?唯在吾人之心中,苟无慕乎从龙之荣,则君主无自而生。今日之会,惟研求清廷之当否革除,不当问孙先生以帝王民主也。”程家柽以其卓越的组织才能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被选为外务科长,负责同盟会对外联络事宜。
·革命党人的积极营救者·
1906年春,程家柽毅然回国任京师大学堂教习。肃亲王善耆想方设法拉拢程家柽,引为高级幕僚。善耆之所以要讨好革命党人,除了想为自己留条后路外,更主要的是想分化瓦解革命党人的势力。程家柽清楚善耆之心,索性将计就计,佯装与其往来,保持良好关系,暗中积极扩张同盟会在北京的势力。
1906年12月,萍浏醴起义爆发时,已加入同盟会的留日学生胡瑛,奉孙中山之命回到国内,准备联络日知会举义响应,但因叛徒告密,胡瑛等人在汉口遭逮捕被判斩决。在此危急时刻,程家柽不顾个人安危,借善耆之名致电两江总督张之洞,陈说胡瑛等入狱之冤,乞求开释,为营救行动争得了宝贵时间。程家柽后将伪电之事告知善耆,善耆极为恼怒。由于程家柽与善耆多名亲信交往甚好,加之平日还让妻子教授善耆之妾及子女,他们纷纷为程家柽说情。善耆只得恳请张之洞,最终使胡瑛等革命党人免遭斩决,改为10年监禁。武昌起义时,这些人均出狱,得以继续为革命效力。
1907年春,同盟会会员白逾桓回国谋划在沈阳举事,但因日本人告密,被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拘捕。程家柽得知后四处奔走营救,在白逾桓押解途中,设法使其逃脱。
程家柽潜伏于京师,活跃在满清亲贵之间,凭借特有优势,还解救出孙毓筠、权道涵、张继、孙元等一批又一批同盟会骨干成员。
·封建帝制的不共戴天者·
武昌起义胜利后不久,1911年11月7日,同盟会中潜伏清廷的高官吴禄贞遇刺身亡。当查明阴谋的主使为袁世凯时,程家柽扼腕切齿地表示:与袁贼势不两立!不久,程家柽即与京津同盟会暗杀部的同志共同策划谋炸袁世凯,但未成。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程家柽认为大局已定,遂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休宁,想在美丽山水间过个太平日子。1913年3月20日,程家柽好友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人谋杀,程家柽遂回北京策动“二次革命”。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后,革命党人相继逃亡海外,程家柽却勇敢地留在北京与袁世凯做斗争。他一方面在其主办的《国风日报》上发表文章,檄讨袁世凯的阴谋和卖国行径;另一方面组织“铁血团”,想方设法谋杀袁世凯,不料事泄遭逮捕。
1914年9月23日,程家柽在北京英勇就义,年仅40岁。他的灵柩由胞弟程家鸣运回家乡,墓葬今休宁县东临溪镇林竹村205国道旁,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连日来,持续高温天气使居民用电量陡增。8月2日22时许,休宁县海阳镇横江路培英教育机构及周边区域突然停电,附近十几户居民生活用电受到影响。抢修工作刻不容缓。接到故障报修后,休宁供...
休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休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