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殷骁本报通讯员 陈佳
近日,记者来到有千年历史的黄山市休宁县渭桥乡湖村。徜徉在红麻石村道上,两旁老墙上不时闪现的 “农耕文化、传统技艺”壁画,让人有回归田园、恍若隔世的感觉。经村民提醒,记者还发现,散弃在家家户户的旧石料被收集起来铺设在村道边缘,为古巷道带来美丽“注脚”;在墙面上也颇见功力地绘制出系列主题国画,既有效遮盖“牛皮癣”等视觉污点,又巧妙传承了历史文脉。
旧钢筋变身五星形柴火垛,毛竹根筒里长出铜钱草,老酒坛中清荷正艳……在山环水抱的流口镇流口村泉坑村民组,房前屋后随处可见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制成的小物件,让人眼前一亮,赏心悦目。
钢筋柴火垛是泉坑组的独特创意。不久前,镇村干部发现村里柴火、竹片等随意摆放,影响了村容村貌。除了堆放整齐外,是否还有更好的处理办法?大家一琢磨,就有了用废旧钢筋焊制架子堆放柴火的创意。 “过去竹根都是当燃料用,现在在里面填泥种花草,成了天然花盆,老百姓都夸这点子好。”村民谢随便高兴地告诉记者。
走进源芳乡梓源村,许多游人总忍不住驻足,为随处可见的花桥、花墙等原生态景观拍照。断壁残垣经简单修葺后画上了墙绘,石磨、猪食槽组合成园林小品,废旧砖瓦砌起的花坛里种着兰花和杜鹃花……“我们就地取材,几乎是零成本改造庭院,这样不仅美观,而且让村民在参与中有了自豪。 ”该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大学生村官程晓兴介绍道。
这些可喜变化只是休宁县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中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该县始终坚持尊重差异性、杜绝千村一面的原则,通过挖掘乡土资源,用小创意“创”出乡村新面貌。该县美丽办负责人认为,多个村落通过因地制宜、变废为宝,达到了“花小钱办大事”的功效,群众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也得到尊重和发扬,他们建设家园的热情被不断激发,一个个展现本土文化和风情的美丽村庄正逐步显现。
新闻推荐
学校的夜晚静悄悄的,校舍窗外的雨越下越急,把窗户敲得“啪啪”响,我向窗外望去,校外的街道上一对父子撑着一把雨伞边说边笑着幸福地向前行走,雷雨声一直在狂风中咆哮着,我看着他们的身影,想起了我的...
休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休宁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