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程向阳 文/摄
核心提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徽州先贤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他被毛泽东主席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0月18日是他诞辰125周年,黄山人民——
“老八房”里的纪念
10:00许,一串鞭炮响起,二三十人纷纷进入一农家小屋。
时间显示:10月18日。小屋中堂中间一幅陶行知年轻时的旧照片,两边的对联是房东戴伟民所写。
当日,陶行知先生诞辰125周年,在休宁县涨山铺村(现为万安镇万新村)新河组戴伟民家中,黄山市陶行知桑梓文化研究会成员及全市各地追随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志愿者一行近30人,自发来到涨山铺吴氏老八房,以平民形式纪念一代先贤。
(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平民缅怀“陶夫子”
“古城岩下,水南桥边,一个怀着无穷希望的伤心人,眼里放出悲壮的光芒……”这是1908年,青年陶行知在《献诗》中所写。时隔108年,陶行知对教育的贡献和爱满天下之精神仍鼓舞着中国人。
“别看我们开会的房子小,但意义大。”黄山市陶行知桑梓研究会会长汪智明说,“陶行知诞辰90周年时是邓颖超女士亲自主持的,之后的100年、110年、120年都隆重进行了纪念。今天125周年,我们民间组织这么一次活动,其实也是践行陶老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意义非常重大。”据悉,中国陶研会会长朱小蔓还打来电话表示祝贺。
在致词中,汪智明说:“作为世界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早期教育是在徽州完成的。幼时受其父熏陶,6岁被蒙童馆方庶咸老师免费招收入学,9岁入吴尔宽经馆习读,11岁离开休宁万安,14岁免费入洋学堂学习,17岁离开徽州外出求学,从此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陶行知出生地有新说
当天座谈会上,汪智明说,经过桑梓文化研究会同仁多年调研取证,确认当天举行纪念活动的涨山铺老八房(同族八户共居,故称老八房)就是陶行知先生出生地,之前关于陶行知出生地在歙县黄潭源村的说法有误。
汪智明说,据考证,陶行知祖辈因战乱于1860年从歙县迁入万安,其父陶位朝于1867年出生于万安,经营万安老街亨达官酱园。陶行知母亲曹翠仂原系绩溪人,祖辈家境和时代背景与陶氏祖辈相同,由绩溪迁至万安,居涨山铺老八房,1866年出生。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因生活所迫,陶行知母亲在老八房临产后一段时间,还曾去过屯溪柏树(原属休宁县)茶厂当过拣茶工。当时陶行知幼小,其舅母静芳也曾帮助照料。陶行知父母居住老八房右首厢房,陶外婆居左首偏房,后为陶行知幼年读书的书房。
致敬平民教育
纪念仪式后,一行人还来到万安老街,在陶行知少时读书的启蒙馆及恩师吴尔宽故居召开座谈会,黄山市陶行知桑梓研究会成员、陶行知先生的亲属后裔等畅所欲言,就新的历史时期弘扬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及陶行知文化园打造等建言献策。
据介绍,2014年11月,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和休宁万安镇政府一起,对吴尔宽故居进行整体修缮,同时在修整完备的故居中兴建农民文化乐园,作为文化教育宣传基地,丰富当地居民文化娱乐生活,并探索徽州古建筑业态打造模式。
座谈会上,曹翠仂的亲属后裔、今年80多高龄的杜延年回忆小时闻听的关于陶行知的故事;涨山铺村民组长陈志平建议在涨山铺设立标志牌,方便前来缅怀陶行知先生的市民和外地游客寻找。老干部方祯祥说:“今天的万安人要把学陶、师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打响万安牌,让更多人缅怀陶行知为中国现代教育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来自黟县碧山陶行知乡村教育示范苑的汪程龙说,一代先贤,教育巨匠。今天重温其平民教育和“生活即教育”思想,依旧觉得深邃,我们要践行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更好继承其事业,实现其理想。
新闻推荐
齐云山法庭十八年坚持每周进村巡回审理
休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休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